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一、前言--從等待緣起到創造因緣
隨著社會變遷而來的文明化訴求,這使得各種類型的安置機構,均無法迴避依法行政的運作規範,這其中也包括財團法人私立弘化同心共濟會附設桃園縣私立弘化懷 幼院(以下簡稱弘化)在內的機構評鑑,只是,回應不同組織各自的發展歷程,亦凸顯在相迎於建置化的專業要求一事上,對於國家未來主人翁的守護工程,的確還 是需要官方政府、實務機構、學者專家以及社會大眾,共同來思索對於幼兒、少年之最佳利益的可行運作模式。

事實上,與弘化的結緣也正是來自於桃園縣政府自辦的業務督考,回憶當初官方與機構各自的立場堅持,這使得自評結果的落差,自然是可想而知,不過,這也蘊含 弘化勇於面對自我侷限的發展契機,至於,今年(2012年)年初的再一次業務督考,更是引發在面對變遷社會的福利需求一事上,弘化究竟要如何求新蛻變以及 價值維護?於是,弘化與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以下簡稱情天)的策略聯盟,便在今年下半年定期性的全國評鑑上,水到渠成、因緣具足。

基本上,專業與志業的結合,在面臨機構評鑑的現實考驗上,多所拉扯,亦是在所難免,只不過,對於個人與晴天來說,近距離、深度和不同面向的檢視弘化在關於 使命宗旨、組織架構、任務分工、資源開發、業務整合、照顧管理、服務效能以及社會責信等等的變遷考察上,其所體認到的是創業維艱、守成不易以及蛻變待考的 多重性限制,不過,對於這些的理性化要求,主事者的林伯伯以及共生夥伴的志工同仁,總是懷抱感恩情懷以尋找弘化的不同選擇和可能出路,從而觸動了設置『弘 化社會工作專業人員育成中心』(以下簡稱弘化社工育成中心)的初衷,就此而言,機構評鑑的現實魔考,反而轉念成為訴求一個安身立命的專業依歸所在。

在這裡必須要加以說明的是:在這一次所開辦的『弘化社會工作專業人員育成中心』<社會工作學分班>,是歸屬於舊制的學分班課程,共計有社會工作概論、人類 行為與社會環境、個案工作、團體工作、社會工作管理、社會政策與立法、社會研究法以及外加200小時的社工實習等八科,預估以十個月的研習時間,來完備合 格社工員的消極要件(大專學歷、七科21個學分、200小時實習),事實上,弘化社工育成中心第一批學分班社工的專業養成(以下尊稱為弘化黃埔一期),無 論是機構吸收學費、學員多元組成和課程融入實務等等的運作方式,都是現行兒少安置機構極少見到的,而這也顯現出主事者公益回饋的寬宏雅量以及專業定位的企 圖作為。

或許,魔鬼就藏在機關裡,擺盪在弘化的願力施為以及評鑑的規範要求之間的會是一條從無知、不知、已知到熟知的階段性成長,僅就今年九月二十二日正式開班的 第一階段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以及社會工作概論這兩門課程的學習效益為例,參與學員在諸如認知觀念、態度模式以及具體行為等方面的心靈結構,會因為系統化的 培訓,而多少達到觀念充權的機會教育作用,誠然,對於現階段弘化黃埔一期的學員來說,正是的處於「見山不是山」的摸索、猶豫與否定等心理掙扎,而期待「見 山還是山」的從容大器,當然,對於跟班陪同的老師來說,這些日子以來所交加產生的歡喜、沈澱和反思,這未嘗不是在過往的教學經驗中,注入一股教學相長的不 同體會。

二、咀嚼人群服務的真義
在這一段相知相守的學伴生活裡,我們共同去追索那一本初衷的人性悸動,當然,從中亦激盪出更多智慧的火花,藉此咀嚼人群服務的真義:

(一)社會工作的真諦:
誠然,我們可以為社會工作(social work)下個註解:“社會工作是協助個人、團體、社區,以增進會回復其社會功能,並創造合適的社會狀態,以利該目標的達成之一種專業活動。”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NASW),對此,諸如本質、使命、目標、功能與角色,均有它回應於各自標地對象和問題需求而來的不同服務模式,只不過,還原回到社會工 作及其人群服務的真義,那麼,基本的核心價值還是需要被堅持與捍衛的,比如說對於服務使用者案主的相處之道,無論是社工或義工都需要持以『尊重、關懷、給 機會;傾聽、陪伴、同理心』的對應態度。

再則,『一本初衷、做妳自己、居安思危、樂天知命!?』的工作哲學,則是時時警惕自己擺盪在有所為以及有所不能之間,盡是『共犯結構裡的共難結局!?』, 畢竟,『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而可恨之人也有可憐之處,重點乃是在於可悲的制度以及可嘆的結局!?』,因此,『沒有辦法改變結構,那就改變自己!?』的 機會教育,這也是社工從業人員需要被進一步強化的心理建設;至於,突顯『求全不委曲、理直不氣壯、專業不退讓!?』,則是除了用以指陳出來所謂的案主最佳 利益(the best interest)外,亦直指『不要把別人的過錯,轉成情緒勒索自己!?』,特別是真實世界裡所充斥之於『有迫切需要的人沒有辦法得到幫助?而得到幫助者 又不盡然有迫切需要!?』,因此,社會工作的基本任務乃是:『要如何讓有迫切需要但又無法得到幫助的人,得以渡過難關!?』。

最後,突顯出之於社工人員的『專業知能、蹲點磨練、情緒管理、使命動機、制度保障!?』以及之於社福機構的『資本門檻、技術門檻、專業門檻、價值門 檻!?』,其所要說明的乃是『教、訓、考、用、推!?』與『產、銷、研、發、財!?』的基本建制工程,而這也使得範定在實作範疇的工具性層次裡,關於『生 態環境、問題診斷、需求評估、資源盤點、處遇計畫、服務輸送、結案後追、績效管理、社會責信!?』與『運作流程、表單設計、權責關係、無縫接軌、整合服 務、有效輸送、績效責信!?』,都是社工從業人員與社福機構所無法退讓的底線。

總之,任何起心轉念以創造因緣的同時,所謂『走一條不同的路!?--照顧一陣子、關心一輩子!?』,實則隱含自我超越的企圖作為,特別是有著滿滿使命感的 妳,在運用社工方法以承當專業助人之際,宜深思的是:所謂的社工專業『究竟是要解決什麼人的什麼問題?可以解決到什麼程度?又會衍生出什麼樣的問題!?』 以及『解決問題之際,亦是否同時將人解決掉了!?』。准此,架接在『人群服務是溫暖的心(慈悲)加上冷靜的腦(智慧),方才功德圓滿!?』的福慧雙修與悲 智雙運,那麼,『社會工作指涉的是幫助一群很衰的人、解決很衰的事,到最後我們會變得很有福報!?』。

(二)標地對象的多變:
基本上,『協助弱勢族群,從單一問題到衍生性需求、從專業協助到情感性陪伴!?』的社會工作,總會以『兒(兒童)、婦(婦女)、老(老人)、少(少年)、 殘(身障者)!?』為其標地對象,只是,限縮在社工與案主不對等的權力結構和互動關係,那麼,所謂『菜鳥社工、悲情案主!?』、『案主原先沒什麼事,到社 工手上衍生出一大堆事!?』的真實處境,倒是突顯了人群服務的社工夥伴,其需要的是『人格特質、自我概念、專業支持、職涯規劃、社會歷練、退休給付!?』 的心靈結構,就此而言,多少說明了在無形之中,社工所可能施以來自於主流社會的常態性裁判,比如說:在兒童部份,像是『不要把成人世界的喜怒哀樂,轉換成 孩子們的悲歡離合!?』、『父母一時的情緒是孩子一輩子的痛!?』、『大手牽小手,幸福跟著走!小手牽大手,大手要先懂得放手!?』、『早熟但不一定成 熟!?』以及『信任不等於放任,包容不等於縱容!?』。

在婦女部份,像是『婚前,是全家照顧妳;婚後,是妳照顧全家,但是,全家不再是妳家!?』、『人格自主是取決於經濟獨立!?』以及『在一處求助、僅一次陳 述、獲一致答案、得一體照顧、同一段相伴、助一生守候!?(一站式服務)』;在老人部份,像是『一人生病全家住院,一人出院改全家生病!?』、『老得慢、 病得輕、死得快!?』、『家有一老,必有一倒!?』;在少年部份,像是『從拒絕聯考的小子到拒絕教改的老子!?』、『沒有問題少年只有少年問題!?』、 『從好學生、好成績、好學校到好未來!?』、『一場沒有輸贏也沒有夢想的人生競賽!?』、『種因於家庭、發微於網路、顯現於學校、爆發於社會的青少年偏差 行為!?』、『偏差行為之於社會的有異、有礙、有害或有益!?』;在身障者部份,像是『殘障不等於悲情!?』、『何苦要用身障的軀殼,來換取你、我的同 情!?』、『從社會排除到社會包容!?』;以及在家庭部份,像是『轉角遇見愛,出門找真愛!?』、『幸福在那裡?在妳的見不到的背後!?』、『沒有不良的 婚姻,只有不良的溝通,溝通是從分享開始!?』、『我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去學習要如何當一個好父親或母親!?』、『父母總是想得太多!說得太多!做得太 多!但,自己卻是改變得太少!?』『幫小孩子做最多的父母,通常也是小孩子最不尊重的人!?』、『天下有不是的父母!?』、『家庭會傷人!?』等。

(三)處世哲學的沈思:
長大要學的五件事:『學習承擔別人的責任、試著跟妳不喜歡的人在一起、不要成為麻煩的製造者、去圓一個夢、自己超越自己!?』;現實掙扎如妳:『生命轉彎 的地方,會有驚奇的人、事、物在等著妳!?』、『自己走不出去,別人是走不進去的!?』、『當妳走出來,就不要再走回頭路!?』、『把遺憾還諸天 地!?』;情緒勒索有妳的『心中充滿仇恨,眼裡所看到的都是不美好的事物!?』;好奇驚喜是妳的『科技創造始終來自於人性,而人性卻經常迷思在科技創造當 中!?』、『對人事物要有好奇的心(動機)、堅持的毅力(持續)以及勇於嘗試(超越)!?』、『之一vs.唯一』以及『可行性vs.不可行性』;揮灑自如 像妳的『多了一份的在意(care),會讓妳的照顧(care),更具有人的味道!?』;懊惱追悔給妳的『千斤難買早知到、萬般悔恨沒想到!?』、『沒有 準備好的,只有隨時在做準備!?』、『無心之過的綠燈區、掉以輕人的黃燈區、無法彌補的紅燈區!?』;以及生命躍動要妳的『從蹲點、光點、亮點以找到自己 的優點!!』。

(四)安置機構的迷思:
基本上,安置型態而來 的各種機構式虐待,不論是機構管理階層對住民抑或是院生彼此之間的霸凌對待,即使不是履見不鮮,但卻也是一種見怪不怪的時有所聞,就此而言,從身障教養 院、兒少育幼機構、安養護理之家到中途庇護中心,顯現出來的盡是一種經年累月的預期性後果,就此而言,安置機構所出現的暴力凌虐事件,就不應該只是被視為 某種的單一事件,而是諸多事件加總之後的集體意義,能否進行通盤與結構的探究、討論,這其中相與衍生的命題思考包括有:

首先是「機構安置與機構虐待之間的可能迷思」,侷限於機構安置本身的特殊性、敏感性與安危性,這使得各形各色的安置機構,已然是朝著遺世獨立但卻是別有洞 天的運作模式前進,因此,對於這些安置型態的機構家庭,往往就只能建築在信任關係與專業定位的前提底下,以尊重管理階層的自主操盤,而即使是回到公費安置 以及定期評鑑的運作流程裡,但是,標舉出程序正義是否就直接等同於實質正義,這一點還是有待商榷的,畢竟,民間性質的安置機構,各自的使命宗旨、策略規 劃、經營管理以及生存利基,皆有來自於主事者分殊差異的「世界圖像」(world image)。准此,來自於抽象層次的觀念理想,要如何回應社會變遷而來的文明化內涵,據以轉換成為各種具體可為的行動方案,在在突顯:現有既存的安置機 構還是存在著諸如「人治vs.法治」、「志業vs.職業」、「職業vs.事業」、「專人vs.專職vs.專責vs.專業」、「不需要專業vs.非專業 vs.部份專業vs.準專業vs.專業vs.完全專業」、「認同管理vs.參與管理vs.目標管理vs.績效管理vs.責信管理」、「母機構vs.部門單 位」、「資源吸納vs.管理vs.約制」、「無法vs.有法」、「違法vs.違規」、「感動行銷vs.策略聯盟」以及「打天下vs.治理天下」的諸多迷 失。

至於,落實在工具層次的實做範疇裡,那麼,從入住之前、安置之中到離院之後,在在充滿諸各種可能干擾的影響變數,以此觀之,任何型態的安置機構,除了是用 以扮演保護性之第三級以及替代性之第四級的防衛功能外,冰凍三尺非一日所寒的不同安置理由,亦突顯了對於這樣一群早熟但未臻成熟的兒少族群,是要有跨專 業、跨領域、跨技巧、跨功能乃甚至於是跨層級的照顧管理機制,就此而言,要如何針對由醫護、社福、心理、特教、勞動、司法等所組成的一組專業團隊,以進行 包括專業分工、作業流程、權責關係、工作職掌、監督考核以及績效責信,所應該要有的機制設計;連帶地,現有的評鑑、督考機制,更是需要從社福本位以擴充到 跨專業團隊的運作模式;最後,回應機構虐待、霸凌等等情事,那麼,諸如「體罰vs.管教」、「個案工作vs.個案管理」、「做中學習vs.標準流程」、 「緊急安置vs.短期安置vs.繼續安置vs.長期安置vs.永久安置」,而這也是安置機構不能閃躲的經營管理課題。

總之,安置機構裡所出現的霸凌行徑,實乃是冰山的一角,或許,更為基進的思考會是:推動機構安置的初衷與原意為何?安置機構的改變效果又為何?倘若是對比 於院生之價值觀念、認知態度、思維模式等內隱的心靈結構(mind structure)以及人際互動、關係網絡、成就表現等外顯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那麼,我們更應該檢討與反思的是關於安置機構存在的正當性?

三、代結論--故事持續上映中……
對於雲端的學者來說,紮根於現場實務的貼近陪伴,實乃是用以增長智慧、拉近落差的重要契機,就此而言,要如何讓由上而下的理論思維以及由下而上的經驗操 作,得以有它互為主體的鑲嵌意義,那麼,對於弘化所提供的見習機會,自然是心存感謝,誠如弘化創辦人林伯伯所言:『弘化晴天萬里、晴天弘化三千』,將會是 一條遠無止境的法身慧命和召喚使命,畢竟,妳、我的故事,已經藉由弘化世界和晴天大地的一磚一瓦、一景一物以及一粥一米和一生一死,而持續上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