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玉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都市化】是城市經過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種過程,其所要涉及的是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及空間的運用,係屬於一個動態的進行式,換言之,都市化的發展過程,應該是沒有停損點,【都市化】的指標更是不斷在更新與提升,如來一來,日新月異的前進,帶動城市的發展,讓地方可以藉此蛻變,而城市的發展興起,也為執政者在政策的推動上,不得不跟著世局的更迭而有所變動,只是,最終還是以大多數人民最大利益為考量。

基隆,這個從榮華世代退居成夾在三轄市之間的邊緣城市,舉凡所有重大建設都讓基隆市民有所期待,輕軌這個沸沸揚揚談了這麼多年的公共議題,只是,在匍匐前進之際,原始規畫之初期的路網,是以基隆車站做為中心向中心四周展開,規劃四條路線,之後才調整為山線海線兩條,但還是缺乏進一步動作。

日前,蔡英文總統以及基隆市大家長林右昌市長,共同提出【2022年完成基隆輕軌】政策,先後有正反意見不一,這裡就不得不試問基隆為什麼需要輕軌?真的如蔡英文所言:這將是30年來基隆最大建設,這一番的話術,牽動多少有心人的利益糾葛蓄勢待發,藍圖架構看似美好,不免隱藏著不可說的秘密,身為單純基隆市民的我們,要的只是一個公平的對待而已,畢竟,不管以居住人口、生活品質、文化素養、知識水準,好像我們的基隆是永遠敬陪末座,好不容易政黨輪替之際,人民要的是實質的作為。

尤其是輕軌要將取代台鐵基隆站的消息討論相當熱烈,嚴格來說這是一個相當嚴肅的公共政策議題,更是攸關基隆市發展之重要課題,這其中最主要的爭議仍放在台鐵與輕軌之間的取代效益及其相互輔助的關係如何去釐清,倘若台鐵不進基隆站,對於市民通勤權益,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交通部是否能慎重評估輕軌,排擠台鐵所造成的影響,很多基隆市民持以正反不同意見而互相交鋒,這不僅要問何以就只有一個選擇?

身為基隆市民心中其實是很糾結的,對於,台鐵有長期感情的依附,基隆的學子從高中至大學以及在新北市,台北市工作的市民長期以來都是依賴台鐵的載運,所以說,搭乘台鐵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份了,而這也多少引發基隆市民通勤族的憂心忡忡,即便基隆輕軌的完工,恐將會是因小失大,無非就是讓基隆市更矮化、更邊緣化,雖然,目前輕軌號稱5-10分鐘一班,足以改善過去台鐵誤點的缺失。

誠然,對於基隆市民而言,這是一樁既期待又怕被傷害的事,政府投資81億3千萬要建設基隆輕軌雖說立意良善,但是,身為基隆的市民,心中其實是夾雜著肯定跟質疑,這部分的質疑是來自政治承諾有太多被期待的失望,這不免心裡想這該不會是又一場提前佈署的選戰之舉?雖然,林市長信誓旦旦說:【不是亂開支票,是希望帶動地方整體的發展。】,然而,政治家常把地方建設視為下一步政治生涯的跳板,這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的慣性。

即便,輕軌計畫對基隆未來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且涉及市民交通權益的改變,但是,市府在與其它機關研商並達成共識之前,理應是要多傾聽民意,不可貿然決定,如果可以讓台鐵繼續保留不是更好,但是,林市長卻是回應表示,基隆輕軌規畫案,目前尚未定案,會持續向規畫單位反映民意,市長也說;過去幾年來歷任市長規畫捷運的困難是【沒錢】、【沒人】、【沒路廊】,這三大問題是存在的事實,但是,如何把人留住,錢進來,路的開通,這不只是考驗著當政者的魄力,也是足以證明為民眾謀求福利的努力用心。

總之,一項好的政策,是要把政府的格局拉高和把城鄉差距縮小,從而,減少交通上所耗費的時間,這乃是大家所樂於見到的,但是,對於一再拖延的基隆輕軌運輸建設,時間一天一天過去,至今,可以說只聞樓梯聲,不見人下來,就算捨去台鐵長久下來跟市民感情的連結,為了地方建設有長久的未來,該捨則捨,這才有讓基隆這塊邊緣城市再現風華之際,相信這是基隆人所樂見的,最怕的是輕軌變成一個失敗政策後面的燙手山竽。

在本位主義之下,面對慣性的官僚主義,若只是為了迎合上意的溝通,行政單位始終如一的風向球,總是報喜不報憂,這無非就是一個缺乏實際行政力的空泛計畫,對此,台鐵捷運化是否有優化的空間以及基隆輕軌與台鐵能否有並存的可能,有時候如果可放下一些政治利益考量,貼近民意,民生回到民眾真正的需求,顧及技術層面上的運用,才能真正務實於地方建設,合乎經濟效益,以讓市民安居於這塊土地上,樂業於專業上的貢獻,這才是大本之所在,而非是為未來的大位,以至於又出現泛政治化以柄畫大餅,來圖謀民眾的選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