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為了營造都市友善安全環境和改善機車的停放亂象,內政部於日前研擬修正<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的部分條文,逕自要取消人行道設置機車的停車格,消息一經傳出,也引發了機車族的情緒反彈,事實上,截至今年(2020年)的八月底為止,台北市的路邊機車停車格總計23萬7206格,這其中人行道機車格就占了4萬695格,然而,統計至同月設籍於台北市的機車數量卻是高達有94萬7879輛,如此一來,倘若確定修法的話,那麼,對於台北市的機車亂停或是無處可停的亂象行逕,恐將會造成難以想像的衝擊影響。

誠然,上述的交通行政措施,背後的真正癥結點乃是在於停車格嚴重不足的結構性限制,如此一來,取消近二成比重之人行道上的機車停車格,當只會成為用以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進而招來機車族更多的不滿、怨懟,畢竟,從過去的巷弄亂停到固定停車格;從人行道的停車格到路邊的一般停車格;以至於從逕停免費停放到使用者付費的演進過程,其所標示出來的變遷意義,就不單單只是一種文明化的建置措施,而是有無因為相迎都會化所之於交通環境及其機車密度的相互拉扯,藉此思索機車何以仍然還是庶民階級的一種重要代步工具,連帶而來的是大眾載具的交通網路規劃,又有無具實地顧及到這些難易行的弱勢交通族群。准此,在這裡的針砭之處,除了是據以檢視取消人行道的機車停車格及其所可能產生的外溢效應抑或是造成更多的機車亂停現象外,要加以正視更是關乎到取消人行道所設置的機車停車格,究竟隱含那些多重意涵。

冀此,該項人行道取消設置機車停車格的舉措,究竟是要解決什麼人的什麼問題?可以紓解到什麼程度?以及又會衍生出來什麼樣的衝擊影響?畢竟,回歸到「營造都市友善安全環境vs.改善機車停放亂象」的命題思考,一方面,機車的亂停行徑,當只是用以推動友善都會環境其中的一項阻礙因素,但是,係屬於人行道上合法停車格的擁擠行徑抑或是非法的違規逕停,這部分是有加以廓清的必要,而即使是將機車的停放從人行道上全面撤出,劣幣於更多的巷弄違停行為,更是無助於該項友善安全環境的營造,至於,人行道上的阻礙因素,是否因而煙消雲散且暢通無阻,這部分是有它議論之處,遠地不說,行人道上的擁擠停放,固然是會造成路人行走之間的不便,但是,除了該項靜態的硬體設施外,比比皆是的行人狂奔以及電動車、娃娃車抑或是直排輪之類的動態行駛,多少還是預伏在人行道上行走之某種人身不安全的風險係數。

准此,在這裡的針砭之處除了是有制度設計上的變革措施外,揆諸行人或機車所之於『個體』的公民德行或逕停公德;以及大眾交通網絡或機車停放空間所之於『環境』的通盤性規劃,點明出來此一<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部分條文的修正,即使是因為行政辦法而讓人行道的機車停放獲致全面的解決,但是,更多的亂停現象,就不單單只是罰單、拖吊了事,便可以讓都市的友善安全環境獲致迎刃而解的變革效果。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