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則尋常的時事新聞,背後所隱藏的結構性意涵,是有它嚴肅看待的必要。
話說:有位媽媽一早送大女兒上學,回家之後卻發現男嬰已經從四樓墜落在住家後方的防火巷,送醫傷重不治,此一不幸的人倫悲劇,雖然糾結的是諸如住在較高樓層、臥屋裡並無鐵窗之類的防護措施等等物理環境,但是,人文思維所構築的認知基模及其無形的保護機制,這會是該起議題現象的針砭所在,誠然,〈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51條的立法意旨已有載明”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不得使六歲以下兒童或需要特別看護之兒童及少年獨處或由不適當之人代為照顧”,換言之,不得使兒童及少年獨處的法令條文,早有清楚的規定,因此,徒法不則以自行的結構性限制探究,才是後續的關注重點,畢竟,悲劇的發生及其對於父母的究責,理當不是聚焦所在,而是如何鑑往知來以達到預防性介入的停損止惡。
誠然,「不得使兒童及少年獨處之情形」的明文規範,還是要回歸到照顧知能、照顧責任以及照顧權益的串聯性思考,以此觀之,扣緊包括態度、技巧與知識在內的親職照顧知能,要如何搭配於家庭教育的機制設計,藉此避免掉以輕心的疏忽,不至於會積累以成為無法彌補的人身懊悔,如此一來,關涉到「不得使兒童及少年獨處之情形」的操作定義,宜是要有進一步廓清的必要,換言之,該項不得獨處的禁令,倘若無法轉化成為強制規定的不應獨留,那麼,「不得使兒童及少年獨處之情形」的意義詮釋,就不僅止於年齡或身心弱勢之『人』的介面,而是要還原回到情境或處境頗為堪憂之『環境』或『事件』的範疇上。冀此,在這裡的考察真義指陳出來的乃是所謂的「不得使兒童及少年獨處之情形」,其所訴求的是從消極的獨留家中以延展到廣義獨處於一室或一房的人身安全,更確切地說,就是不能讓弱勢的兒童或少年離開照顧者的視線,抑或是主照者心有旁鶩以至於忽略了近身旁邊兒少的人身安危,像是吞食異物等。
總之,接軌於〈兒童權利公約〉之於盡其最大的可能,以確保兒童之生存及發展的理念精神,那麼,除卻物理環境之於設施設備的布建規劃外,觀念充權的機會教育要如何有效突破既存限制或文化主義的可能影響,遠地不說,從上述1歲嬰兒不可思議的從高樓墜下,癥結點斷然不在於鐵窗的裝設與否,而是訴諸於小孩不能超脫於大人視線的原則底下,無論是在客廳、臥屋抑或澡間的一人獨處情形,這已然是預伏某種人身安危的可能風險事件或風險係數,特別是慣性且沒有出事的偏安心態,只是,面對城堡式的幼兒照顧型態,國家機器又要如何履行應有的策進作為?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在當今社會,兒童及少年的安全問題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尤其是獨處的情況,家長和社會需要對孩子的監護責任更加重視。獨處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不僅涉及到安全問題,還可能影響到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父母選擇將孩子留在家中獨自待著,這樣的行為固然在某些情況下是無可避免的,但也存在著潛在的安全風險。
尤其是在高樓大廈中,嬰兒或幼兒從高處墜落的事件屢見不鮮。事實上,嬰兒墜落一樓的情況並不是偶然,而是忽視了安全規定和監護責任的一個明顯例證。根據統計,許多此類事件的發生都是因為家長將嬰兒獨自留在窗邊或者陽臺,認為自己只是短時間內離開,結果卻導致了無法挽回的悲劇。
因此,強制規定的必要性愈發凸顯。政府和相關機構應該制定明確的法律法規,強化對兒童及少年的監護責任。例如,對於多層建築中育有孩子的家庭,應該強制安裝防護網或者其他安全設施,從根本上減少高樓墜下的事件發生。此外,社會也應加強對父母的育兒指導和宣傳,使他們意識到在獨處時,安全防範措施的重要性。
社會各界亦應該共同關注這一問題,不僅是家庭,還包括學校、社會服務機構等,都應該積極參與到兒童的安全保障工作中來。除了法律層面的保障,還應該有社會層面的支援,例如社群可以定期舉辦兒童安全教育活動,讓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提升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此外,對於已經出現獨處情況的孩子,應該及時提供心理支援,避免因為一時的事故造成孩子心靈上的創傷。心靈的健康發展和心理安全感同樣重要。尤其是在城市化程序中,許多孩子在科技發展的包圍下成長,雖然技術提高了生活的便利性,但卻同時加劇了孩子們的孤獨感和隔離感。
在高樓的狹窄空間中,保持良好的安全意識和環境保障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為重要。父母應該認識到,僅僅靠自我提醒和簡單的監管無法保障孩子的安全,真正的責任在於主動設定安全措施,預防潛在的危險。提高安全意識,做好每一個細節,才能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成長環境。
最終,只有當社會、家庭及個人都能共同努力建立起一個綜合性的安全防護網,才能讓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享受到更健康、更安全的生活。未來,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科技的進步,對於孩子的安全監護將需要更靈活的應對策略,也需要創新的解決方案,確保無論是在高樓還是低矮住宅中,孩子們都能有一個安全的環境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