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如何保障高齡者移動權並兼顧安全,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民進黨立委林月琴、許智傑今天與民間團體舉行記者會,呼籲政府研擬階段性換照政策、推動高齡者再訓練課程補助、促進交通網絡及配套措施的跨域規劃,並強化高齡者移動權的保障。
民進黨立委林月琴、許智傑今天上午與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吳昆峯在立法院舉行「高齡社會交通運輸系統,我們準備好了嗎?」記者會。
林月琴指出,近年高齡駕駛交通事故頻傳,65歲以上高齡駕駛肇事案件持續創高,從民國109年的6萬餘件,到113年成長至8萬餘件,增幅約3成。統計資料顯示,近5年平均每天約184位長者因交通事故而受傷或死亡,凸顯高齡社會交通運輸系統的不足及不安全。
林月琴提出4項建議,包括:精進能力評估與駕照管理,側重評估機制精進,引進認知測驗,檢核實際駕駛情境的功能性能力;強化教育訓練與交通資訊,推動高齡安駕課程,了解最新交通法規及自身狀態並調整駕駛行為;建構完善替代交通網絡,發展或鼓勵地方政府推動經濟實惠、無障礙、彈性便捷的替代交通選項;優化交通基礎設施,包括改善路口設計與照明、提升標誌標線清晰度,落實大眾運輸場站與設施之通用設計。
許智傑表示,全世界長輩換駕照規定不一,台灣是75歲以上,每3年換照一次,日本是70歲以上,韓國及新加坡是65歲,台灣相較於鄰近國家是比較鬆散。如何顧及長輩安全及上路後的用路人安全,交通部應一併思考。
至於移動權部分,許智傑說,公車及小黃路線若有事先登記的服務,讓長輩可以安全移動,高雄市政府已有此設計,呼籲交通部可以全台比照實行。
張淑卿指出,限制高齡者移動權,問題可能上達到獨居老人的心理健康,也會影響到社會安全,更會涉及到長照,重視老人移動權及安全性要並重。
此外,張淑卿說,應將高齡者「移動權」納入老人福利法,由中央政府每年編列專案預算,系統性推動相關配套措施與載具佈建,真正落實高齡友善社會。高齡交通安全不僅是交通議題,更是高齡者人權、社會參與與國家照顧責任的綜合體現。(時事新聞來源:中央通訊社,2025.05.08)
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如何保障高齡者移動權並兼顧安全,政府可以有哪些作法?高齡者也要特別注意什麼?讓自己的第三人生可以過的行動自在且安全?
高齡者的移動權(行的自由)不僅是基本人權,更關係到他們的社會參與、身心健康與生活品質
如果政府可以作到 :
無障礙與友善交通設施,如
• 公車低地板化:推動全市公車低地板設計,方便上下車。
• 捷運/火車/公車設站語音與視覺提醒:對視力或聽力退化的長者非常重要。
• 增設遮蔭、座椅、廁所的候車空間:提升等車舒適度。
• 長者優先座與提示標語,並加強民眾禮讓意識。
安全教育與認知提升
• 提供高齡者交通安全講座與模擬訓練(如虛擬路口過馬路)。
• 鼓勵長者參與高齡駕駛安全檢測與回訓課程。
• 年長駕駛人適時「轉換交通角色」(如從駕駛人轉為乘客)。
高齡友善社區整體規劃
• 發展「高齡友善城市」:整合居住、交通、醫療、休閒與社交空間。
• 推動「15分鐘生活圈」:讓長者能在步行或短距交通工具內解決日常所需。
高齡者自己也要多加注意下列幾項,讓移動安全又自在
1. 穿著亮色或反光衣物,尤其傍晚或夜間外出。
2. 使用拐杖、助行器或代步車時務必確認裝置穩固,夜間加裝反光貼。
3. 過馬路多觀察多等待:不要搶快,遵守號誌,儘量走斑馬線。
4. 避免獨自遠行或走偏僻小路,可結伴或使用定位設備。
5. 學習使用手機地圖、緊急聯絡工具、健康監控裝置(如智慧手錶、SOS按鈕)。
6. 定期健康檢查:視力、聽力、反應力等影響移動判斷的重要項目。
7. 參與社區活動與交通安全講習,建立安全意識與正確觀念。
結語:
高齡者的行動自由,是維持其「自主生活與自信心」的關鍵。
不論是政府的制度設計,還是個人安全意識的建立,都是讓「第三人生」活得更長壽、也更精彩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