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言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社工學分班學生)

 

報載某市出現失聯國中少女的失蹤與尋獲一案,至於,該少女背後所身處生態系統,究竟是那一個環節出現了斷裂,實有探討之必要。

首先,該名14歲的年輕學子透過網路認識加害人,從被害人的年少無知到加害人的明知故犯,係為個人之問題、家庭之失靈、社區之失守抑或是社會之失控?由網路使用而來的犯罪問題,這已經是不爭之事實,相繼而來對於個人學業、身心健康、人際關係、家庭互動乃至於社會功能所招致的負面影響,緊扣<兒童及少年福利權益保障法>的保護措施,兒童及少年持續使用電子類產品不得超過合理時間,然而,所謂「合理時間」,係以何種的機制介入?由上而下的權控關係還是一種由下而上的互動關係?

然而,從沸沸揚揚的教改到十二國民基本教育;從以建構學生適性發展、多元入學到「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的願景與「自發、互動與共好」之理念,「適性」是以學生、家庭或是以社會為主體之策略?如何教導學生在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能夠兼具有分辨善與惡的網路使用知能,是有其迫切性的存在事由,倘若要待發生的事後,再行亡羊補牢以進行殘補的收拾結局,這恐不是全民所樂見之憾事,在現今的教育體制,是否該有適時、適用且適性之作為?誠然,教育係為用以改變貧窮翻轉的機會或是加惡貧窮的階層深化?教育是改變人民福祉的向上提升或向下沈淪,諸如此類,都有待全民的共同努力。

再則,核心家庭雖占主流,但是,隨著高齡少子女化社會的到來,夫婦家庭、單人家庭、單親家庭及隔代家庭等,家庭成員結構性的量與質雙重變化下,對應而來的教養危機風險,國家機器如何提供可及性、可近性及便利性之社會性支持與家庭性功能補強的因應策略,理應是要有調整方向與優先順序的策進作為,以微觀系統中之家庭、學校、同儕及社區;宏觀系統之文化、政治、經濟及社會等,中介系統和外在系統又要如何在時間軸線上,相互合作且聯繫運用,藉此達到個人、家庭、學校、社區及社會之共好、共融的願景藍圖。

最後,如何去除環境中之不利因子,在兒少心智尚未成熟時,使其在生理及心理,能得以安全安穩成長並且具有思辨之能力,從民俗、民德到法律之規約,對於涉世未深卻誤入叢林的學子們,當夢想與夢境相違和及其夢醒時分之後,又要如何重整身心靈,這也一項無法承受之重的生命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