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導指出今年(2020年)放榜的大學指考,有一個數字是叫人感到訝異的,那就是,藉由指考而錄取台大的一年級新生當中,有85%是來自於六都,有過半的比重係來自雙北這兩個直轄市,糾結於城鄉落差、南北失衡、收入差距及其社經高低的此一複合變項,彷如是讓台灣大學轉身成為一種另類的「父酬者聯盟」。

基本上,對於該項「台大父酬者聯盟」的針砭考察,理當是要有整全多層的論述架構,畢竟,來自於高教擴張和膨脹的生態環境,這使得台大已然不再是絕對的唯一首選,因此,是否有高分的考生,係以選系而非擇校,作為接受後續高階教育養成的選擇判準,如此一來,有幾近九成的台大指考錄取新生,是來自於六都,並且有超過一半的比重是來自於北部的雙都,這部分除卻有來自於富爸爸和貧爸爸所之於『馬太效應』的拉扯影響外,從基礎到高中職以迄於大學等等教育資源之不均和不足的結構性落差,這才是該起議題現象的考察真義所在;連帶而來的是,普及化所造就人人受教年數延長和競爭能力增長的高教假象,也讓從六都到非六都的高等教育人才育成,產生更多的距離落差,此一過程不平等及其結果不平等的發展性差距,也會是一項極為嚴肅的變遷課題。

準此,在這裡所顯露出來的已然是從六都到非六都、從北部到南部、從西部到東部、從本島到外島、從國立到私立、從前段班到後段班、從歷史悠久到新興設校以迄於從綜合大學到科技大學等等校際之間和學校之內的分殊差異,而非是過於突顯抑或是強調台大學生之於都會區塊的集中化效應和富爸爸聯盟,畢竟,在這裡要加以檢討的乃是高教的角色定位及其功能運作,是否能夠達到適性受教、篩選機制以及制度保障等機制建置,如此一來,從學校到學生所之於買方或賣方的籌碼拉鋸以及從體制受教到就業環境所之於競爭能力或成就導向的資產落差,點明出來此一差距的擴大,更已經是從大一新生的入學開始到社會新鮮人的正式就業,從而展開一連串不盡公平的叢林生存遊戲,更遑論於城鄉資源所關涉到父執輩們的生命機運和人生際遇。

總之,該項「台大父酬者聯盟」的經驗事實,表述的乃是從個人、家庭、區塊、地域、城鄉到整體社會及其所加乘而來的催化力道,只不過,優勝劣敗的結果論,是否隱含順勢而為抑或是有志難伸的主客觀條件拉扯;連帶地,究竟是學校挑您還是您選學校,那麼,挑選之間的受教品質及其技能資產,更是指陳出來的是如何嚴肅看待高教市場的退場機制,以及對於脆弱大學及其弱勢學生所應該要有的積極性差別待遇。

誠然,即使不是過於誇大『學校消失』或『文憑無用』的道德指稱,但是,關乎到能力導向之競賽流動(contest mobility)或是背景加持的舉薦流動(sponsored mobility),也必須要去尋找讓新社會流動之所以可能和運作的破口或出口。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