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每逢暑假即將結束之際,實習單位總是會用心舉辨所謂實習生的社工實習成果發表會,對於作為某種另類非自願案主的學校督導來說,參加該項的發表盛會,除了是對於學生的情感相挺外,亦有回應結構性考察的必要。

這幾年因為同時身兼正規體制和學分班的學校督導之職,窺見到打從實習機構的挑選、面試到正式實習而來之社工專業成長效能的制度運作,科班社工和學士後社工已然是兩種不同的典範建構,但是,如出一轍的遊戲規則,終究是讓初出茅廬和見風轉舵這兩批不同屬性的社工人才,無法形成良性競爭的和合關係,乃甚至是造成某種專業階級且階層深化的排擠效應,君不見:傳統的認知基模強調的是四年一貫的專業養成,這使得年紀較輕、涉世不深且較好帶領的科班社工,總成為公部門招募約聘雇社工的優先選擇,相形之下,專科以上的學士後社工,則是被突顯僅以不到一年半載的修課時間,便能取得合格社工員及其應考社工師的消極資格,如此一來,以術科方面為例,不是難以覓尋的實習單位,便會是因為欠缺『教-訓-考-用』的機制設計,以至於教這些花費十多萬元學費並且幾乎等同於是修完一個在職碩士學位的學士後社工,在其尚未結業,便已遭逢諸多制度封殺的社會性排擠。

准此,面對社工實習成果發表會的通過性儀式,論述的重點就不在於行事如儀的照表操課,而是如何讓不同資質的這兩批學生,藉由學習、實習和見習的養成機制,以回應所應該要有的專業自我及其社會認可;連帶地,從社工的資格取得到適任的專業表現,更是點明出來不斷地被放大的社工能量甚或是被權充為工具人與鋼鐵人般的社工人員,導致出現了濫竽充數的獵人頭情形,如此一來,就其加薪、擴編的同時,反而是矮化了社工所應該要有的專業地位,更遑論於如何有其相與對稱的社會認可?冀此,隨其快速社會變遷及其所增生的相關需求,社會工作及其職能項目,是有重新加以廓清的必要;連帶地,『產(社福機構)-官(政府機關)-學(大專校院)-研(育成管理)』又要如何嚴肅看待各自所需要履行的角色責任?

事實上,扣緊兩個月不到的社工暑期實習歷程,自然還是要回應於社工知能(Competences)所需要完備之「態度」(Attitude)、「技術」(Skill)和「知識」(Knowledge)相關的面向內涵,並且透過社工場域的「行動」(Action)來整合專業社工要有的知能學習,如此一來,幾場的實習成果發表會及其來自於莘莘學子的肺腑之言,倒是可以窺見到當前社工專業養成的若干可能失靈之處,像是:規範層次的理論教導無法讓真實的社工現場,如何得以產生貫通的指點迷津之效?分屬性質的單科學習方式,如何會通於所應該要有的統整能力?依法行政或依法辦理的社工處遇原則,如何鑲嵌於『法-社會』背後所應該要有之於『社會-法』的通情達理?從案主到服務使用者的方案評估,是否也一併將個人、家庭與社會以及個體、制度和環境逕自切割,從而讓複雜問題得以單一化約化?個案工作、團體工作、社區工作、社福行政及其方案評估與設計諸多的社工專業內涵,如何在不同的實施計畫和施行場域得以有所權變?除了工具範疇的社工技巧學習外,如何回應於人格特質、自我概念、效能訓練、職涯規劃等等內在且隱性的基本提問?如何因應於像是保護性社工、心理衛生社工抑或是家庭教育社工等新興的社工業態,藉此找出發展性社工的優勢所在和培力補強?以及如何了解政府與民間對於社福方案各自操弄手法的分殊差異及其應該要有的停損設置?

總之,曲終人未散的社工實習,勢必還是會代代相傳,對此,三個提點和一項警惕以勉勵社福的尖兵或新手社工,那就是:勇於面對自己之脆弱的『誠實』;用別人聽得懂的話去說他不懂之事的『專業』;以及沒有樂觀也沒有悲觀,但是要有留一個讓自己能夠想像的『達觀』;連帶地,不能也非是一次到位的社工養成,更是要去彰顯從恆心、毅力、親和、體能到專業所之於學習的蛻變資產。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