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木彬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行政院於7月16日通過「國家發展計畫(110年至113年)」,除了訂定未來四年諸如經濟成長率平均2.6%至3.4%、失業率平均3.5%至3.8%以及每人平均GDP可以超過3萬美金等等的總體目標外,並且要以四大政策主軸,持續深耕國家實力(「數位創新,啟動經濟發展新模式2.0」、「安心關懷,營造全齡照顧的幸福社會」、「人本永續,塑造均衡發展的樂活家園」、「和平互惠,創造世代安居的對外關係」);誠然,「國家發展計劃」乃為未來四年蔡政府的具體施政藍圖,特別是緊扣人民生計、產業佈局、社會福祉及國家永續發展,只不過,台灣能否如「龜兔賽局」中之「陸上兔」,延續優勢保持領先地位,抑或是有如「水域兔」般不諳水性無法發揮所長,而再次的空轉四年,這部分是有它加以深究的必要。

首先,每人平均GDP有望於蔡總統任期結束前達到3萬美元,看似宏大目標,但卻是已經亞洲四小龍之末(目前新加坡6.4萬美元;香港4.9萬美元;南韓3.1萬美元),近16年來,台灣每人平均GDP從1.4萬美元成長至2.5萬美元(成長率78%),不過,實質薪資卻是開倒車,已經是退回到16年前的薪資水平,受薪階級家庭更是被迫陷入貧窮;況且,未來每人平均GDP也會隨著匯率(台幣升值)以及人口負成長(死亡大於出生人數)的變數影響下,而產生推波助瀾之效,如此一來,就算每人平均GDP達到3萬美元,也僅是政府拿來自炫的數字績效,對於普羅大眾而言,並無實質受惠的獲益。

其次,四大政策主軸,充其量只是將上一個四年計畫加上2.0標題,本身即是缺乏新意,但是,卻是從未有效解決現實的社會難題,像是「食安五環」、「社會安全」、「居住正義」、「解決青年低薪」、「勞動權益」等,連帶地,在產業發展的策略運作上,也都是將蔡總統第一任期之「五大產業創新+2」,換裝成為「六大核心戰略產業」,誠然,在台灣資源有限的結構性限制下,是否人流、物流、金流和資訊流得以全部到位,還是應該要擇優應戰,這就如同「陸上兔」般要想方設法以延續牠的優勢,如此一來,攸關到台灣明天的未來,更是需要審慎評估並且謀定而後動。

總之,蔡總統在第一任期對其產業政策信誓旦旦,會讓台灣的經濟得以脫胎換骨,然而,四年過去了,有否提升台灣人民的生活品質?還是自豪於追逐三小龍的車尾燈?冀此,政府的政策規劃思維理應要擺脫炒短線、簡單、亮點之大內宣的操作方式,藉此重新盤點上游研發、中游製造、下游行銷及其海外市場拓展等重新定位的發展策略,於此同時,應賦予各部會的產業化任務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扮演的角色也將蛻變為從保守到積極、從規範到輔導、從管制到服務,輔以滾動式管理,始能共創雙贏契機。

烏龜與兔子因場域(陸地、水域)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競爭優勢,「陸上兔」及「水域龜」是最佳的組合,相形之下,台灣四年的發展計畫,蔡政府真的選好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