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言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對於現今正處於高齡社會階段的台灣社會來說,面對高齡化及少子女化的相互拉扯影響,對於「老」的想像和圖像,往往是生理上的老人或心理上老人,或是個人生理的行動緩慢、心理的精神不佳以及社會性孤獨自處,然而,長者們究竟是需要那些的關心與照顧?在現行法令規章下,情感支持與照顧服務的輪廓又能否更清晰?

基本上,社區有地理社區(geographic community)和功能社區(functional community)這兩種類型,這其中的地理社區指的是某一特定範圍區域內之人群;功能社區則是指涉有共同特性之人群;連帶地,社區工作本身也被區分有區域發展模式(community development models)、社會計畫模式(social planning models)和社會行動(social action models)三大模式,對此,社會工作者可運用社會計畫模式來協助從社區計畫(Plan)、執行(Do)、查核(Check)到行動(Action),藉此導入更多在地文化資源,來讓社區工作是一項具有溫度的福利服務,以此觀之,現行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也趨向以此一模式來和政府部門之合作,積極連結緃向到橫向的各項資源,從而計畫性、效益性將服務輸送到社區中有需求的服務使用者。

事實上,社區照顧類型包括有『在社區照顧』(care in the community)、『由社區照顧』(care by the community)、『與社區共同照顧』(care with the community)等,在依其長照2.0計畫所建構社區整體照顧模式中,特別強調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長照服務體系,據以分為A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B複合型服務中心及C巷弄長照站,透過長照管理中心評估連結服務資源,以進一步結合醫療、預防與生活支持等多面向之功能,進而將ABC整體照顧模式整合銜接並且串聯於各項的服務系統,藉此提供長者可近性和可便性的照顧服務網絡。

誠然,由機構化照顧轉向社區化照顧的演進過程,在家庭功能因人口結構所產生的量變與質變的雙項變化,及其所衍生出經濟或其他多重困境之際,所提供的照顧服務倘若是要轉移回家庭,家庭又要如何可以落實有效且達到照顧責任?而社區介於個人、家庭與社會之間,這除了地緣關係外,也是一種相濡以沫的生活共同圈,從而彰顯出「社區照顧」在地化的積極意義,進而培養、強化社區本身具有照顧之能量,以讓長照、醫療或社區其他系統共同參與照顧,達到由政府部門提供經費補助以及非營利組識共同協力合作之策略性夥伴目標。

冀此,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在社區工作中有肩負去機構化、在地老化的照顧服務意涵,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屬C級巷弄長照站,以初級預防照護服務工作為主,結合社區各項資源,提供健康促進、關懷訪視、電話問安、餐飲服務及轉介服務等,提供近便性之相關服務,以提昇社區老人生活品質;失智社區關懷據點則是增加照顧者之支持系統,佐加以衛福部所提供的「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計畫」,用以服務社區裡衰弱及輕、中度失能或失智老人及健康、亞健康老人,並以肌力強化運動、生活功能重建、社會參與、口腔保健、膳食營養及認知促進等照護方案,以上從健康到亞健康、從疑似失智(能)到失智(能)均有各項老年照顧服務計畫,藉由長者活動參與增進長者間人際互動之關連性,且可與不同世代間相處達到共融、共學與共好的友善氛圍。

如此一來,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結合社區既有資源,再加以運用各項社會資源支持系統發展成社區適性之照顧模式,以建構完善之社區整體照顧模式為其目標,無疑地,對政府來說,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在社區工作上藉由預防及延緩人口老化計畫,將可減輕國家後續照顧的財政負擔;至於,對長者而言,透過社區活動參與及照顧關懷計畫,讓長者能夠留在自己所熟悉的社區中生活,以達到在地生活在地老化的多重目標。

總之,從個人、家庭、社區到個人、家庭、團體、特定人口、社區乃至社會,所發展出的社區照顧服務網絡,雖然,我們是回不去他們的年代,但是,他們也正與我們共處於此時,因此,如何架構出安定、安全且安穩的社區照顧服務網絡,以讓長者生於斯、長於斯而能安於斯,這也是您、我和這社會所須承擔的生命課題。
參考文獻:1.蘇景輝(2009),《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高雄市:巨流圖書。
2.衛生福利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