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受到肺炎疫情的影響,原訂今年(2020年)五月上路的<中高齡就業專法>延後上路,對此,學者憂心疫情恐將是會帶來失控的失業浪潮,倘若政府未能有效解決青年派遣等非典型勞動問題,在可預見到不久的將來,中年的就業問題是會成為台灣社會的發展隱憂,連帶而來的未婚單親現象,那麼,對於該項所謂『中年單身打工族』的客觀事實,便有它集體意涵且整體觀照之必要。

誠然,關乎到「後疫情時代」的就業狀況,雖然是一項不可小覷的挑戰課題,但是,從正職到兼差以迄於從全職到部分工時等等非典型的勞動型態,像是派遣、外送、打工等,卻早已是當前台灣社會裡一項見怪不怪的謀生模式,如此一來,COVID-19僅是作為某種催化的加惡因子,而用以壓倒失業怪獸的最後一根稻草,更可能會因為「後疫情時代」欠缺較佳的應變措施,導致一發不可收拾的風險處境,遠地不說,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統計顯示:台灣一地包括部分工時以及臨時性與人力派遣在內的非典型就業人數,已經從2008年65萬人增至2018年的81.4萬人,占全體受雇者的8%,十年之間增加近三成,加惡速度之快,更是不能掉以輕心;除此之外,勞動部的統計也指陳出來,2018年之際,45歲到49歲的非典型工作者占比為5.88%,50歲至54歲則為7%,換言之,過去會將年齡視為是一項穩定就業的重要變數,這部分的命題假設,已然是產生質量俱變的微妙變化,乃甚至於生理年齡不再是用以累積社會資本的重要因子,反而是造成同一年齡世代階層惡化的關鍵因素。

事實上,高教擴張的結果,便是逕自拉高國人受教的平均年數,但是,量的增加不盡然是和競爭能力之質的提升,相互呼應且有所鑲崁,特別是學用合一的失調與失能,這使得所謂非典的勞動型態,便成為順勢而為的謀生之道,如此一來,扣緊從學歷到資歷與經歷的可能斷裂,也讓立業與成家以迄於娶妻和生子,不再如同父執輩般以回應主流社會的文化性期待。准此,在這裡的考察真義點明出來的乃是:如何超脫過去農業社會、匱乏經濟及其家族主義的有限生命格局,藉此正視到當前資訊社會、知識經濟及其個人主義的更多生存限制,而此一殊異的生命歷程,映照於什麼人在什麼年紀時間要做什麼事的社會化目標,其所突顯出來的『中年單身打工族』,宜是要有嚴肅看待和提前部署的迫切性。

最後,『中年單身打工族』的概念指稱,表述出來的雖然是年齡、婚姻以及勞動等構面的相對優劣勢,但是,其所延伸出來之經濟、社會、家庭等等的支持能耐、應變能力和轉化能量,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就此而言,在這裡的針砭之處,也不全然只是聚焦在年屆45歲到49歲之際的中年人口族群,而是何以從個人的輕忽或疏忽到國家機器的政策失當與政事失靈,導致上述各項構面因子會加總產生出來多重的弱勢處境?

總之,『中年單身打工族』已然是一項現在進行之中的經驗現象,於此同時的歸因事由和後續配套,也應該是考察的重點所在,以此觀之,「青年派遣隱憂,催生中年打工族」的變革工程,才正要開始。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