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能(Competences)
英文「Competences」一詞,在中文可譯為知能、能力或素養,在本文中則是以知能譯之,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定義,則是將之進一步區分為態度(Attitude)、技能(Skills)、知識(Knowledge)等三大面向,並且透過行動(Action)來整合學習,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行為(Behavior)主要是會受到態度、技能和知識等三項因素所影響。
這其中所謂的「知識」,指的是在其學習的歷程當中,像是學校的教育養成所建構的認知及其可加以運用的專業知識,至於,學習歷程分別為:資料的收集→ 資訊的儲存→知識的學習→智慧的積累;其次,所謂的「技能」,所指的是與人相處的模式或做事的方法;最後的「態度」指的是對人或對事所持有的看法或價值觀,相對於外在行為的技能,態度便是一種內隱的認知或信念。
誠然,知能涵蓋的意義指的是便是從事工作時,個人所需要具備的知識、技能、態度、經驗、價值觀與理解力等行為特質,因此,態度決定高度,便是指外在的言行是建構於內在的認知基模,但是,態度同樣也是會受到周遭環境的人事物所影響的,對此,從人才培訓與任用的層面來看,可以因為學習意願高(態度)而透過專業訓練加強技術與知識而成為專業人才,反之,學習意願低落,便會事倍功半。
順此,經由專業培訓改變內心層面的態度、加強專業技能與增進專業知識,進而改變行為表現,從而提高工作績效與自我成就,換言之,扣緊態度、技能、知識這三個知能的面向來看,取其各自第一個英文字母所組合而成的「ASK」原則(『詢問』),也就是告訴我們,人力資源的培訓與任用所應關注的便是人才的態度、技能與知識。
舉例而言,運用於托育人員的培訓課程,態度決定著一個人的言行傾向,包括人格特質、工作熱情、職業道德以及組織認同等;至於,技能則是涵蓋教養經驗、職前實務操作訓練及實用性的在職訓練等;最後,知識則是包括專業涵養、專業判斷、學歷素養、托育安全與危機處理等項目。
延伸性思考:職能、職業訓練、人才培訓
資料來源:蔣婷編著(2017)飯店人力資源管理--知識與實踐。新北市:崧博。
(本則小百科係由林淑女整理)
晴天消息
- 不只是身障者牌照稅的減免,而是背後深層的社會結構問題 2025-10-31
- 「竹市身障牌照稅減免近1億,女性車主比例明顯提升」 2025-10-31
- 「AI時代讓學生變懶?大學助教怨學習程度差:連一頁的字都看不完」 2025-10-31
- 森林學堂的啟示:不讓科技主導、主宰我們的生活 2025-10-31
- 「最快明年首季上路!旅宿業開放中階移工,先從菲國引進」 2025-10-3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