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評論】
作為某種通過性儀式之五月第二個禮拜天的母親節,在其行事如儀的同時,從不同類型到殊異境遇的母親佳節,總是有它關乎於「碗」與「水」的不變準則,藉此關照從一般家庭到身障家庭抑或是非主流家庭的大千世界寫照。

「碗」與「水」的兩相對照,指的是從母親是「碗」、孩子是「水」所相濡以沫的生命同體,藉此檢視隨其子女的生育和養育,雖然是要有規格大小不一的碗,但是,不變的情愫還是如何更為小心呵護於「碗」裡小孩的「「水」不要受到驚嚇,然而,相應孩子的成長發展及其不可捉摸的干擾因素,諸如疾患、叛逆等,這也使得盛裝著「水」這個大小不一的「碗」,行進之間自當是無法端得平碗裡的水,而即使是再怎麼小心翼翼。誠然,夾在孩子中間的這一碗水,怎麼樣都是端不平的,但是,放在父母內心的掛慮,卻不會因為「碗」不再端著「水」行走,而能夠釋懷放下,這就如同年邁的父母看待自己的子女般,一樣是放不了手。

相形之下,隨著子女的長成和父母的衰老,「碗」和「水」相互之間的角色換位,何嘗不是突顯盛在碗裡的水,已經從親親小寶貝轉頻為對老寶貝的守護,不同的是,前者是一種衣帶漸寬也不悔的責任自負,後者多少會因為人性誘因而轉成『家有一老、會有一倒』的義務加給,如此一來,那一個碗和碗裡兩老或獨老的那些水,行進之間多的是倉促和躁進,少的卻是耐心等待的優雅與期待。

無疑地,「碗」與「水」表述的已經不只是親子兩代的角色易位,而是某種世代賡續的交棒與接棒,要如何就其主客觀、認知行為、結構限制、生態環境等彼此拉扯的心靈結構,藉此找出一種動態歷程和自為反思的創造性轉化,誠然,這世上是沒有離不開的人,只有放不下的心,對此,無論是牽手、扶手、助手或絆手,兩手之間的緊縮或收放,也就不只是單純的進與退,而是親代之間的情感維繫和情愫發酵,究竟有多少可以駐留或停格在親代或多代之間,及其所曾經擁有的『相同的過去』?

對此,親代之間會通連結的竅門無它,便是如何從『相同的過去』得以渡過到『共同的未來』,以此觀之,親子學或家庭學將會是一輩子的人生功課,誠然,父母生養我們,我們接手賡續於世代的傳承,如此一來,扣緊人類行為與成長環境的生命歷程,那麼,從兒童節、青年節、母親節、父親節、重陽節抑或是祖孫節,這除了是身分的印記外,更是表述作為社會化重要機制的「家庭」,有其不可被漠視和需要被支持的社會性關注。

顯然,母親節不只是私領域的個別性差異,更非全然是商品化的市場操作,國家機器的照顧角色,更不應該退縮到毫無覺察能力的被動地位和消極作為,特別是一項多元、深邃、變異的親職服務及其家庭政策的重構和新構。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