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安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工師學分班學生)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簡稱COVID-19)所引起的口罩搶購潮,行政院發布政策自2月6日起,將口罩的販賣權力移交給健保特約藥局,並實行「一週一人僅限兩片」的購買額度限制,企圖減緩廣大民間群眾對於口罩需求的恐慌。然而,引起恐慌的並不只是病毒本身引起的疫情及其可能造成的渲染效應,還有政府應對疫情的整體防疫措施以及相關作為,特別是整體戰略的風險管理以及戰術運作的防疫、檢疫措施。。
人類歷史上歷經1918年的流行感冒大流行,到2003年的SARS,再到現今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過往的防疫措施、風險管理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演進、環境的變化提升。深藏於人們心底的恐慌在面對未知的情境之下,到最後,還是容易產生非理性的、直覺反應的反射行為,以此觀之,該項的從眾行為,在這次的疫情當中充分地展現—口罩搶購、消毒相關商品的排隊風潮,在在突顯出來日常生活當中理應成為習慣的舉措並未受到重視,反而是在疫情爆發後,形成一種另類的全民運動,對此,從武漢臺商以及鑽石郵輪的包機撤離問題、陸配子女入臺、口罩生產線擴增一路到一周一人兩片口罩控管,這些問題以及議題已經不再是該事件的相關人員受紹影響,而是整體人民有如被迫追著看的政治連續劇般,一場場活生生所上映的劇情,如實呈現在你、我眼前,也影響著你、我的實際生活,那麼,為了解決人民對於疫情可能升溫的恐懼,公部門是否能夠提升整體視野,引領人們走出恐慌,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對於人民的恐慌採取被動式的「滾動式修正」,以跟著口罩產量變動而變化。
另外,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引起的問題並非只有口罩以及消毒用品的搶購風潮,甚至於波及到旅遊、醫療、教育、政治、外交、經濟等領域,例如:疫情影響遊客的旅遊消費意願、防止工廠大規模感染導致開工時程的延宕、開學時程延後、世界衛生組織將臺灣列為與中港澳同一疫區的情況、疫情控制的消息發布、撤僑包機,無一不是環環相扣、緊密相關,而必須要有分級分類的跨部會防疫工作編制,如此一來,才能將疫情控管拉升為「國家安全」等級,能夠目標統一卻又可以發揮個別的專業,以做好降低疫情擴散的可能,來讓人民生活在安全的環境當中。如上述,政府有責任料敵機先,這是一場全民抗疫的戰鬥,但是,需要政府的有效因應對策以及停損來領導人民免於陷入恐懼。
最後,政府方面要負起領導防疫的工作外,而人民在狀況未明的情況下如何自我調適既有的認知,這除了是與社會文化以及公民素養相關外,培養獨立思考的判斷能力,才是讓自身不至於陷入恐慌且自亂陣腳的關鍵所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