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言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工師學分班學生)

 

據載新北市某一口罩工廠販賣口罩給附近居民而引起檢調單位之關切,此一事,在「口罩之亂」之際,無疑是向寬廣之水投下小小之石,且不論其銷售的價格高低,背後究竟隱含那些待思索的課題?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簡稱:武漢肺炎)疫情所帶來衝擊影響顯然已超乎預期之想像,對於口罩之需要,從日常生活個人衛生保健的『慣用』、『備用』到疫情爆發集體從眾的『搶購』、『限購』,此現象訴諸於民眾之需求(demand),是生理之侵害、心理之傷害亦或是心靈之戕害?經濟部於年前表示國內口罩供應量屬正常並無需囤積口罩,而民眾從各賣場自由購買、超商無記名一次限購三片到啟動以健保卡實名制七天購買二片;產量從對有醫療器材許可及工廠登記證分三批發出徵收書到有生產事實但規模較小之業者之全數徵收;行政院專案投入約2億元增加產量期能達到每日總產量1,000萬片,國家機器在「戰略」與「戰術」上能否達到需要者皆有與需求者滿足之衡平?

首先,為防止『囤積』口罩而祭出販買地點從四大超商到健保藥局,販賣方式從無記名之搶購到實名制之限購,然而,購買地點和方式之改變,是否有助於平息『口罩之亂』?對此,如何以迫切性以評估其可行性,對賭的是人性之恐慌而不是病毒之恐懼,實名制購買口罩之景況,也許能限制無法重覆購買之問題,但卻無法保障民眾皆能買到口罩之事實,而衍生出遊走於各大街小巷排隊現象,又讓民眾陷入另場混沌之戰局,以此,倘若為政者能形而上為民所想,能否改由基層(村)里、鄰長再加上志工接手部份口罩發放,讓無法出門或年長者能得到妥善協助,未領購到口罩並不代表是無需要者,與其讓大批民眾曝露在危險之情境中,何不著力於跨部會之合作,以最少之人力以達成相同之事,形而下的無知之幕卻只是增加每日人數之移動量和口罩的使用量,其經濟效益實有待商榷。

再則,在全面徵收並號稱每日產量成為全球第二大之時,在量的分配上是否達到公平、公正和公開?能否將全民危險因子導入大數據之風險管理分析?曝露在高風險情境者應為口罩優先需要者,『顯性的醫療單位』與『隱性的民間機構』,應均在落實分階分段管理中得到平等之對待,從『個人』到『群體』、從『公家』到『民間』乃至『醫療院所』到『民間機構』更不應有偏頗之實然操作行為,此時,更應「同體大悲」擕手共渡難關,而疫情從民俗、民德到法律的追口罩之亂,顯然,人性的理智已隨著疫情的擴散、爆發之延續而逐漸崩塌。<憲法>對於人民之生存權應予保障,對於疫情失序帶來之滾動性影響國家機器能否即時修正重整策略,安撫民心進而讓其均能有安居樂業之願景。

最後,且不論此疫情所帶來其他諸多面向之嚴竣衝擊,如何保有超越性之心靈與重建脆弱之身心,來面對接踵而來之經濟困頓,這才是你、我所必須承受之重的生活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