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場冠狀病毒株所造成的全球性危害,除了提供關於疾病治療、流行病醫、預防科學等專業侷限的因應挑戰外,也讓長久以來關於「災變照顧」的典範建構,是有它進行解構與新構的另類發想。

基本上,因應於當代天災、人禍所產生的各項風險事故,這使得瞬間、大量以及集體的災變事件,一舉顛覆了過往慣常的救災動員模式,這其中也包括助人服務的社會工作,如何讓專業自我的增進能夠與時俱變,甚至於產生必要性的典範移轉,畢竟,隨著文明化的進展,人群服務和社會工作的概念內涵已然是產生極大的改變,遠地不說,過往著重於個案本位、個案工作以及個案處遇的介入路徑,如何得以因應變遷社會底下「人-事-時-地-物」以及「人-文-地-產-景」的分殊差異,以進行必要的結構性調控;連帶地,從問題解決到任務中心的殘補干預型態,「社工」又要如何因應風險事件對於生命以及身體範疇所帶來的可能戕害,藉此展現應該要有的專業性突破,如此一來,正當人類世界的家庭組成、勞動型態、所得維持、經濟安全、社會資本以及全球化擴散產生巨大的轉變,以至於讓人群服務的相關知能出現專業困境,進而突顯「災變照顧」的多重性弔詭。

事實上,僅以這一波的武漢肺炎疫情為例,此一有其普遍性、不可預測性、無法確定性以及攸關到性命交關的風險事故,自然是在其疫情現象從醞釀、發微、爆發、擴散到一發不可收拾的演進過程,就無法如同過去遠地或他方所發的洪水、地震、樓崩、塵爆般,得以迅速產生同體大悲的社會集氣力量,相反地,就其可能的擴散模式、危及程度和影響範圍,反而是形成某種杯弓蛇影且人人自危的社會排除效應,如此一來,謹就疫情性質的災變社工,其所攸關到角色定位、功能運作、危機處理、社區培力、觀念充權、災區重建,已經是和過往的社工服恃,有其天差地別的對比映照,畢竟,扣緊狂風、豪雨、土石流而來的複合性災變,比較像是財產損失、燃眉之急、物資湧入,相形之下的瘟疫災情,則是糾結某種生命關卡、大規模傳染、物資搶購和難以設置停損點的風險辨識模糊情境。

總之,值此武漢疫情尚未告一段落,除了是讓社工角色的功能發揮,還是有所限制外,一旦必須要去面臨到從個人到團體的社區群聚感染;從染疾、亡故到病癒、重建;從人身標籤到社會烙印;從邁向死亡之旅到尋求身心復原;從避免感染疫病到災變停損,那麼,訴諸於檢疫或防疫事務裡的跨域整合團隊,社工又要如何從專業分工抑或是跨域界線裡,以找到屬於社工特有的專業角色,對此,思考『災變照顧』典範建構的必要性,特別是涵蓋生理、心理、社會、文化以及靈性等等整全多層和分頭並進的因應對策,換言之,除了醫療、公衛、衛福、經濟、教育、勞動、交通、警政、司法這些比較是硬性的災變控制手段外,心理、諮商、輔導、社工、文化、宗教等偏向軟性的安頓力量,也是要有隨後跟進的策略性規劃。

最後,從「災變照顧」的關懷旨趣出發,那麼,終究是會暫告一段落的武漢肺炎疫情,伴隨而來的分配正義、正當程序、生命政治、身體倫理、生物資本、健康免疫、人道救援、利他行為、專業實踐、生活復原、重建機制、災難應變、典範移轉,是有它加以重新檢視的必要,這其中也直指從傳統的社工專業自我以進化到發展性社會工作,要如何在諸多的專業領域及其界限維護範疇裡另闢蹊徑。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