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19大數據:人口突破14億,生育數「大躍進飢荒」後最低

「中國人口結構的憂慮,依舊朝低谷墜去。」中國國家統計局17日上午公布了《2019年中國經濟數據報告》。受國內需求飽和與美中貿易戰的衝擊影響,中國去年GDP僅增加了6.1%——仍符合北京當局的設定目標,但已是1990年之後、29年來的最低表現——除此之外,中國人口總數也首度突破「14億人」的門檻;但男比女多的差距卻達到了3,049萬人,且全國全年新生兒「僅有」1,465萬名新生兒,此一狀況不僅延續了低出生率、人口紅利直線衰退的趨勢,更是自1961年「大躍進飢荒」後的最低生育數據。

2019年中國全國的GDP成長比率只有6.1%,帳面數字雖是自1990年以來、中國經濟成長的最低谷;但實質上仍符合「6.0~6.5%成長預期」的官方設定。至於走緩的原因,正面原因是因為「富起來的中國」已進入了正常的緩衝刺期;負面原因則是國內需求飽和、人力成本增加導致的產業外移,以及美中貿易戰連續2年惡鬥的「經濟戰損」正面衝擊。

《路透社》分析,「中國經濟成長走緩」早已是公認的正常現象,加上本周美中兩國已於華府正式簽字了貿易談判的「第一階段協議」,因此市場對2019年的+6.1%表現大多「只覺正常」,甚至認為在美中貿易戰「負面因素降緩」的狀況下,中國新一年度的2020表現或有機會「重新升溫」。

但《金融時報》對此則較為悲觀,這一方面是認為「美中貿易戰後續談判的摩擦強度只會越來越強」,同時中國金融業的壓力訊號、比較悲觀的消費者信心指數…等等,都暗示中國的衰退才正要開始。《金融時報》表示,根據國營企業「中國國家電網」日前透露的需求預測,中國未來5年的GDP成長可能大幅下修,甚至降到4%左右的預期。

在全國數字之外,中國國家統計也宣布中國的人均GDP,首度突破了「1萬美元」;各地區同步回報的年度數據,也高調地打出「10萬億GDP省份俱樂部」的慶祝標語,直指東部沿海的廣東省、江蘇省的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已雙雙越過10兆人民幣(折合新台幣43兆4,600億元)大關,成為中國境內首波的「10萬億GDP省份」。

不過在經濟的成長數據之外,另一個中國的關鍵指標——人口——在2019年也來到了新的轉捩點。

中國國家統計局表示,2019年中國全年人口淨增長了467萬人,人口總數首度突破14億人的歷史性門檻,「中國人口仍多於印度,仍是全球第一大國!世界現在可有了14億05萬個中國人。」但此一數據,並不包含海外華僑、香港、澳門,以及被北京宣稱為中國一省的台灣。

然而「14億中國人」的人口總數,雖到達了歷史新高;但在另一方面,2019年中國全國的出生人口數字,「僅有」1,465萬名新生兒——此一出生數字,是繼1961年毛澤東「大躍進」失敗、引發「三年大飢荒」後(1958-1961的「三年困難時期」,預估有4,500萬人餓死),中華人民共和國過去58年來新生兒數字最少的一年。

中國各大媒體表示,雖然國家統計局並沒陳述2019年的「生育低谷」,亦只說明「人口出生率為10.48%」;但由於帳面數據已較「2018年的觸底數字」更低(2018的人口出生率已為1952年來最低),《金融時報》、《路透社》亦報導中國2019總和生育率(婦女一生中生育子女的平均數),已低於1.05,「中國賴以發展的人口紅利,正在直線落體中消失。」

「中國勞動年齡口總量持續下跌,而老齡化程度繼續加深。」報告低調地表示:2019年的中國,已知65歲以上人口為1億6,658萬人,占總人口的11.9%,處於「高齡化社會」階段(65歲以上佔總人口7~14%)。但60~65歲的人口就有8,291萬人,佔總人口的6%——若是整體出生率無法逆勢成長,未來5年內的中國,有極高機率將正式跨入「高齡社會」(65歲人口佔14~ 20%)。

報告顯示,中國「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總數為8億9,729萬人,佔總人口的64.3%;但其中青壯年的年齡層比率細節則不詳,亦不清楚未來5年內會有多少人從「勞動年齡」中退休。至於0-15歲的未成年者人口,約佔總人口的17.8%。

在人口結構之外,2019年的中國數據也顯示了「非洲豬瘟」疫情的高度失控。因為在全年的農糧生產數據中,中國2019年的所有農牧生產數量都有程度不一的增長;唯有中國豬肉的生產總噸數,大舉暴跌了21.3%。(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