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誼銘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工師學分班學生)
根據報載,源自日本泡湯文化的「到宅沐浴車」在台灣已經成為了長照一種正式的服務項目,只要能夠在家中挪出足夠放置沐浴裝置的小空間,就能夠為失能者提供一次舒適的全身沐浴,唯獨在服務過程中,專業人員多須採蹲姿或是跪姿,長期的姿勢錯誤常會導致職業傷害,且薪資與勞動程度的對比也尚未達到期待值,導致人員的流動率維持在高點,綜上,對於到宅沐浴的服務輸送的問題就有探討之必要。
事實上,到府沐浴車是以專用車輛與組合式浴缸,並由護理師、照顧服務員及操作員所組成的三人專業團隊,到家中為失能者提供全身式的沐浴,只要家中有1坪半的空間就能執行服務,每次沐浴的服務時間約為1小時。依衛福部調查,一○七年全台失能長者約五十五萬人,有沐浴需求的占百分之六十七;失能五年以上的社區長者超過百分之卅無法沐浴洗澡,顯示服務量尚未達到需求量。因此,服務輸送的內外部成本就需要深入的釐清。
誠然,依照現行的長照支付標準來看,單位在執行到宅沐浴的服務時,需要派遣三名人力來執行,如果讓護理師、照顧服務員去執行其他單一服務,以派遣單位的角度來看,所花費的時間成本、服務困難度皆會下降,且會提升經濟的效益,以利於單位的經營;再則,目前執行到宅沐浴的專業人員,年齡層約35歲至45歲之間,大多為女性,不僅是在生理上因為年齡增長而逐漸不能勝任高勞力的服務,在薪資方面也也未達到勞方的期望值,以至於不能久任,進而演變到人力流失與不足。
連帶地,在服務的需求上,資源充足的市區通常有客觀上較好的長照資源,且能夠在人口密集區形成一塊規模經濟,讓相關單位願意在此生根發展,不間斷地維持服務量。而將長照服務聚焦在到宅沐浴時,不僅是上述問題讓到宅沐浴難以推展,加入了偏鄉服務的交通成本,困難度更是雪上加霜,如何提升人員的誘因以及支應服務輸送的成本,是資方以及政府必須協調共識的難題。
總之,要達成合適的全人照顧並提升照顧品質,勢必得翻轉民眾對於長照服務的認知基模,讓好的服務不會再侷限在於公共性質的社會福利範疇,而是能夠讓高品質的長照服務成為一種兼具市場範疇的規模經濟,特別是如何導入各種的誘因結構,以讓照顧權益、商品消費及其企業社會責任相成,建構出一種理想的公私協力模式,藉此達到永續經營的共好社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