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們是否發現,孩子遭受的言語暴力很可能來自自己?十一月是兒童人權月,兒童福利聯盟昨公布台灣兒少遭受家長言語暴力經驗調查,逾三成中學生表示曾遭家人以暴力言語管教,最常見的是如「如果你有他一半優秀就好了」、「別人都行就你做不到」;近七成兒少認為言語暴力比體罰傷害更大,至今無法釋懷。
兒盟執行長白麗芳說,上述比較型的話語,看似沒暴力成分,但對兒少來說仍是一種排斥與否定。家長難免憤怒,但要先穩定自己的情緒,才能確保對話好好進行,且溝通時要給孩子更多機會表達想法,並了解他說話背後的立場。
昨記者會現場也播放響應活動的藝人陶晶瑩預錄影片。她說,母親對她影響最深的一句話,是她剛出道時曾說「我女兒這麼醜,怎麼可能上電視。」家人是要鼓勵,但講出來的話不太好聽,對她造成打擊;有時候小孩對自己外表不夠自信,其實是來自家長。
兒盟調查發現,兒少遭受言語暴力的原因,前三項分別是不聽從大人或頂嘴、成績不好或退步、品格問題。家長曾說過的傷人話語中,以比較型的最多,次之則是像「你怎麼那麼笨」的質疑智商話語,對孩子罵髒話在第三高。該調查針對中學生隨機抽樣,調查時間為九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回收一三五七份有效問卷。(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19.11.20)

語言暴力的力量深深地烙印在那些曾經經歷過的人心中,這種傷痛只有親身體驗過的人才能真切體會。如果你生長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中,那麼這種經歷可能更加深刻。從小聽到「生來多餘」、「長得像男孩」、「要準備更多嫁妝才有希望嫁出去」這樣的言語,當時可能還不理解它們的真正含義,但隨著成長,才發現這些話語對自己自信心的摧殘有多麼深遠,特別是在孤獨的夜晚,這些痛苦的回憶和自我質疑往往會湧上心頭。
在職場中,這樣的經歷使得我們更加謹慎地選擇言語,因為言語暴力不僅限於父母對孩子的指責,成年人之間的語言霸凌同樣讓人感到無力和無奈。言語的力量,不僅能夠激勵和鼓舞,也能摧毀一個人的自尊和信念。然而,是否能夠控制自己的言語,對我們來說似乎是一種挑戰。說話真的這麼難嗎?那些施暴者是否會因此而感到輕鬆,或者他們口中的預言真的會成真?
為什麼我們不能說些更溫和、更有建設性的話呢?曾經學過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這個效應表明,當人們被灌輸了某些期望時,他們的行為往往會朝著這些期望的方向發展。假如一個孩子從小聽到「你一無是處」,他會真的變得像這樣嗎?這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
看到這篇文章,內心無比痛心,也充滿了無奈。我們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在真正的愛的語言中找到自我,成長為堅強和自信的人。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有機會去遇見那些理解他們、支持他們的人,而不是被傷害和誤解所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