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女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碩士)
從一則看似諷刺卻是在真實不過的時事新聞報導︰「最近,你感到幸福嗎?隨著2020總統大選逼近,執政黨也愈來愈『愛民』,開始當起聖誕老公公。根據國民黨彙整各部會的預算,累計今年以來,中央共推出13項利多政策、經費達800億元,這還未納入正在推動的高鐵南延計畫。」,這不禁讓人內心生起債留子孫、世代會計之難以想像的未來圖像。
首先,近九個月以來中央共推出老年補助、育兒補助、老車補助、旅遊補助、減稅、基本工資調漲等等13項的利多政策,這當中小至經濟部所推出的節能家電汰舊換新,補助金額最高可達3千元的補助方案;大到包括了暴增3百億元預算的抵稅多、津貼多、公幼多與補助多的所謂幼兒政策「四多」方案。對此,執政黨對於公共政策的策進作為不禁讓人認為有權、任性、謀私,藉此透過執政黨的執政或國會優勢,以讓各個政策火速通過,然而,龐大的經費負擔,究竟錢要從那裡來?
實際上,無論是調高基本工資、各項津貼補助抑或是稅收減免,有無探究問題背後的成因所在,進而對症下藥,以扣緊從需求評估、過程評估到結果評估的效益評估的整體績效管理機制,而非只是侷限於當前的問題紓解後,又再延伸出其它預期或非預期的衝擊影響。誠如,廢止實施執行長達85年的〈印花稅法〉,這對於22縣市的財政稅收短缺約121億元來說,固然是將由國庫編列預算以『補好補滿』,未來則是進一步納入〈財政收支劃分法〉,但是,此一舉措實乃是欠缺將為地方政府的稅源、分配,進行結構性的通盤討論,而以在其討好地方與百姓的同時,已然是淪落為全民買單的另類轉嫁。
再則,以高鐵南延計畫一案,有無進行包括當地之生態環境、問題診斷、需求評估、資源盤點、處遇計畫、服務整合、績效管理的通盤檢視,這是因為:屏東一地的人口環境、文化環境、地理環境與產業環境所迫切需要的不必然是現有交通建設的擴張,而是更多的產業政策與輔導,藉以讓南部的在地經濟,可以生養自己縣市居民,同時,還能有貨出去、人進來的發展契機,以此觀之,對於代價將高達上千億的高鐵南延屏東案,顯然,這又是一件一廂情願的撒錢作法,對於後續的績效評估呈現於選票的獲得及其高鐵承載量的營運績效,自然是有待進一步的時間檢驗。
誠然,政府舉債乃是係屬正常,報載指出從1996年民選總統以來,每一屆總統都持續借貸,前總統李登輝任內就達到1.37兆元,到現任的總統蔡英文,2018年底統計已來到近七兆(6.67兆元),合計22年的期間下來,全國債務飆漲近4倍,當負債不斷膨脹,社會福利預算又占國家總預算金額首位時,而且經常又被執政黨拿來當作為選舉固樁買票的籌碼,此一既弔詭又迷亂的現象固然是教人匪夷所思,但是,公民社會的運作真義何在?
最後,雖然日前媒體報導「台灣負債首度超越南韓」,財政部即刻澄清並非事實,並指出截至2017年底,南韓負債比率仍較台灣高出1.2個百分點;台灣負債比率也較美國、日本及歐盟主要國家為低,然而,貧富差距日益嚴重的台灣,國家財政紀律不落實,致使影響到公務預算編列的正當性,那麼,來自於依法行政、依法辦理的財政措施,又要如何確保人民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