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女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碩士)

 

報載,依據主計總處最新調查,去年(2018年)全台『跨縣市』工作人口比例將近一成,其中又以基隆市28.7%最高,至於,新竹縣、新北市也超過二成。針對此一社會變遷所形成的社會現象,『跨縣市』工作背後所隱含的緣由以及所產生的交易成本及機會成本,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

首先,必須要進一步廓清的是『外漂族』一詞的定義為何,依據主計總處說明,該項調查對象是以家庭為單位,家庭內成員的戶籍在本縣市,而工作在外縣市,便是『跨縣市』工作人口的『外漂族』。誠然,前年(2017年)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便指出,2017年跨縣市工作人口比例為10.2%,以基隆市跨縣市人口比例達34.58%最高,新竹縣30.0%居次,新北市則為21.44%;至於,基本所得來自居住地以外縣市的比例平均為16.1%,各縣市情況以基隆市48.33%最高,新竹縣46.83%次之,新北市比例也在3成以上。一年的光景,依據2018年家庭收支調查結果,跨縣市工作人口比例略微為下降,平均為9.8%,基本所得來自居住地以外縣市的比例也略有下降的趨勢,平均為15.7%,但仍以基隆市42.5%最高,新竹縣、新北市也超過三成。

就此而言,以新竹縣/市為例,因科技產業造就就業機會以及地理環境面積不大的結構性受益,致使縣市之間的『內』與『外』僅一線之隔,而形成較近距離的跨縣市工作的外漂族;相對而言,從台北市、新北市與基隆市之相鄰縣市所形成一日生活圈為例,雖是幅員較為遼闊,但是,由於都會地區產業聚落多元的完整性、生活機能的方便性,以及道路建設與大眾運輸交通載具的便利性,促使不少人成為較遠距離跨縣市工作的『外漂族』。

然而,就基隆市政府統計資料顯示,基隆市總面積132.7589平方公里(台灣第18位),總人口數369,360萬人(2019年7月31日止),2018年下半年為止,15歲以上之民間人口約有32萬8千人,勞動力有18萬7千人,勞動力參與率有56.9%,雖然,勞動力比例還可稱為人口紅利(Demographic Dividend),但是,這中間還涵蓋外漂一族,因此,位居全台『跨縣市』工作人口比例最高的基隆市,受限於『老』、『舊』山城海港的結構性地理環境限制,理應是重新盤整並嚴肅以對生態環境、問題診斷、需求評估、資源盤點、處遇計畫、服務整合、績效管理的通盤檢視,向中央尋求資源協助以及橫向衛星城市的資源連結,將在地有限資源發揮到極大化,以留住工作年齡人口族群來生養自己的城市,甚至於能夠吸引更多的外縣市工作人口到基隆就業,從而在『進』與『出』之間,取得一個衡平維持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以及面對整體環境少子女化及高齡社會所帶來人口結構改變所形成之衝擊影響?

總之,基隆市地處邊緣又受限,對於在地產業經濟該如何翻轉舊有的認知基模,藉此面對從自身城市經濟力的外漂危機到整體大環境的變遷,這似乎是一門難解的發展課題。

基隆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