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少子化衝擊,私立大專經營困難,近年來已有五校停辦,教育部卻又凍漲學費,私大希望募款挹注學校經費。但因現行制度,捐款私大的稅賦優惠不如公立大學,校友興趣缺缺,多間私大近日積極遊說教育部,盼捐款私大能比照公立大學全額計入列舉扣除額。

教育部也鬆口表示,目前正研議修「私立學校法」,未來個人、營利事業指定捐款給特定私大,可全額計入列舉扣除額。但高教司司長朱俊彰說,配套是接受捐款的私大,財務也要比照公立大學公開透明。

依規定,捐款私校除非「不指定學校、用途」捐給私校興學基金會,可全額作為列舉扣除額,否則個人捐款至多扣除五成綜合所得稅,營利事業至多扣除二成五,不少企業興趣缺缺。公立大學則無此上限。

近年來,高教生源驟減,以學費收入為辦學基礎的私大都想漲學費,但教育部審查調漲學費的門檻高,去年十六間大學提案,僅有二間、逾十年未漲學費的大學通過;今年僅兩間大學申請,全被打回票。據了解,不少私大不想提案漲學費「自討苦吃」,轉而想透過募款挹注學校經費。

世新大學校長吳永乾說,校友、企業等捐款人,多基於特殊感情關係而掏錢,不可能不指定受捐款的學校。私校興學基金會董事長、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也說,基金會九成九以上捐款會指定受捐贈學校,「不指定學校的占不到百分之一」。

為此,教育部正研議修法,未來個人、營利事業指定捐款給特定私大,可能比照公校,取消列舉扣除額上限。但配套是受捐款私大的財務要比照公立大學公開透明,不少私大樂見其成。

但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說,若捐款私大可全額計入列舉扣除額,有心人士恐「假捐款真免稅」。私大向來被視為董事會的私產,採購案、人事聘用往往私相授受、任人唯親,就算財務透明,目前也沒有監管機制避免圖利私人的風險。

教育部前部長曾志朗也說,取消列舉扣除額上限並非不可,但私大不單要財務透明、也要「取信於民」,不只公開財務報表,且須細緻到每一筆錢怎麼用?供各界監督是否踏實用於教學、師生福祉,「做不到這點,也不可比照公校賦稅優惠」。(時事新聞來源:經濟日報,2019.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