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從年假之初的蠢蠢欲動到假期即將結束的大規模機師罷工,華航事件所招致的消費者怨懟和不佳的社會觀感,點明出來關乎到罷工停航一事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看待必要。

基本上,此一罷工事件已然蛻變成為一項兼具集體意涵的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因此,考察的關注重點也就不全然只是聚焦在勞資兩方對於相關談判內容的彼此拉鋸,而是此一近似寡占性質的事業經營,背後所糾結的生態環境、市場利基、營運策略、風險控管等運作因子,是否有一套超然、中介的專業監督機制,而非只是訴諸於感官層次的官能刺激及其所衍生出來的情緒表達,換言之,在這一場類似家務事的勞動糾紛裡,包括消費者在內的一般民眾,都是身處於某種的『無知之幕』,據以看待此一事件的脫序演出;連帶地,倘若預告罷工一事,這早已成為一項勢在必行的發展警訊,那麼,從管理階層的資方到治理層級的企業體、官股性質的董監事以至於國家機器的外部監督,似乎都以靜心等待事件的演變為其不變的應對法則,而此一消極不作為的因應對策,終究是讓華航、資方、勞工、消費者等等的一干人等(stakeholders),成為了一種預期之中的結構性受害。

再則,回歸到工具層次的技術範疇,包括之於勞工的「勞權」、之於資方的「雇主權」以及之於服務使用者的「消費權」,還有國家公權力之於捍衛社會運行的「公正權」,彼此之間要如何取得比例原則的衡平關係,以此觀之,從勞資緊張、衝突到對立以迄於罷工的事件演變歷程,此一攸關利益、利害的關懷旨趣,是否已經充分地納為一方、兩邊或多造的考量因子,畢竟,從過去勞資調解的爭議項目之「原21條」到諸如改善疲勞航班、保障機師工作權、禁止秋後算帳、撤換破壞勞資關係的不稱職主管、13個全薪等等拼湊而成的「5大訴求」,這當中除了偷渡的新增項目訴求外,在為期1年的協商期內所逕自採取的罷工手段,更是引發了程序正義的法理爭議。准此,在這裡的針砭所在指陳出來攸關到勞雇兩造理想言談情境之理性溝通的內部行銷,早已蕩然不存,更確切地說,勞資兩造之間的互信基礎早已被破壞殆盡,如此一來,對於機師的個別行徑或是權益的訴求內容,都因為誠信問題而招致更多無謂的情緒性指控,也是無助益於取得共識的可行性解套。

最後,購買機票此一行徑,即使是單純之對價關係的消費行為,但是,不同屬性的消費者,就其購買行為的本身,多少還是隱含某種因為企業認同而來的慣性行徑,就此而言,從聽聞到實際爆發的罷工情事,消費者一端當只能相信企業體會有所拿捏於各項的因應對策,而非是勞、資兩造都視消費者權益為無物甚或是祭之以綁架消費者的恫嚇手法,以增徒更多的談判籌碼,以此觀之,從上述勞雇兩造的「內部行銷失效」到企業與服務使用者的「外部行銷失靈」、員工與服務使用者的「互動行銷失控」以迄於企業之勞雇兩邊與社會大眾的「事件行銷失準」,此一涵蓋信服、信任、信守、信諾、信譽等等的發展性危機,點明出來此一事件終究告一段落,但是,各項的挑戰工作才正要開始。

(本文並且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