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減少失智症患者被貼上負面標籤,政務委員張景森於今日行政院會中,在衛福部專案報告失智症照護計畫時,直指失智症是一汙名化的名稱、應該正名。但失智症協會認為,對於失智症議題的討論代表台灣的文明與進步,但關於更換名詞應從長計議,建議尊重醫療專業及輕度失智者本人意見,除非找到一個大家都認可接受的名詞,否則不建議更換。

過去全球華人社會對於Dementia譯為「癡呆症」,台灣是第一個把Dementia譯為「失智症」的國家。台灣失智症協會曾進行小規模網路調查獲得1千多民眾回應,回應者中有9位失智者,其中4位支持失智症、3位支持認知障礙症、2位支持認知症。所有回應中4成5支持認知障礙症、3成支持失智症、2成支持認知症。另一小規模調查,近半家屬認為不需要改名稱。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指出,確實有家屬認為失智症這名詞對輕度病友的確很難接受,希望能改為較中性的名稱。但大部分家屬們認為,台灣經過多年的努力,好不容易愈來愈多民眾了解失智症,擔心一改,大家又搞不清楚。疾病叫甚麼名字、甚麼稱呼都無所謂,重點是民眾對於疾病的了解有多少,是否願意友善的對待失智症家庭。

湯麗玉解釋,目前醫療專業團體多認同把Dementia譯為「失智症」,但認為Dementia不等於「認知症」或「認知障礙症」,因為後二者與失智症定義不同,其涵蓋範圍遠大於Dementia。因此,把Dementia直譯為「認知症」是不合適的。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失智症改名影響層面廣,應審慎處理,從長計議。建議邀集失智症相關專業團體共同討論,同時須傾聽輕度失智者本人的想法以及失智症家屬的意見。且正名需要一筆不少的經費,所有單位名稱、文件及網站等都要花錢更改,也要考量經費問題。(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18.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