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行政院長裁示明年(2019年)將確立台灣的「雙語國家」政策,以所謂「台南經驗」為其藍本,將推動英語成為第二官方語言(Official language),這也使得相與關聯的延伸性討論,是有它進一步的深究空間。

基本上,標舉雙語國家政策是有它接軌國際社會的進步意涵,只不過,在這裡的針砭論述不單單只是限縮在何以只有雙語而非多語?何以包括英語、粵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抑或是阿拉伯語等世界日常主要用語(Leading Languages in daily use),要獨尊英文而非是其它的外語?以及何以未能先行檢視20、30下來台灣一地的英語教學,究竟是出現那些運作困境?連帶地,從中文到其它外文而來的語言政策,這使得從語言區隔到語言同化、從高階語言到弱勢語言、從欽定的官方語言到庶民的慣用方言,又要如何鑲箝以成為包括語言、文字、民俗、民德抑或是法律的一種生活性常模?准此,在這裡的論述思考乃是借力使力於該項的雙語國家政策,藉以針砭當「語言」(language)已然成為某種的歷史性賡續之際,相與衍生的建置措施,要如何確切落實從單一語言到多重語言、從校方教學到生活習得以迄於從溝通媒介到文化薪傳的諸多變遷意義。

冀此,該項的雙語國家政策,究竟是要解決什麼世代的什麼問題?特別是採用行政的政治手段以突顯英文的殊異重要性,那麼,相與衍生的預期性或非預期性衝擊影響又為何?遠地不說,包括將國小英語課程由小三往下延伸至小二,並且推動以英文來上其他科目課程等等所謂的『台南經驗』,主要還是限縮在體制、官方和學校的狹隘語言環境,斷然忽略了語言作為持續社會化(socialization)的某項重要憑藉,特別是漠視「語言」自當是要回歸日常生活世界的言談情境,就此而言,欠缺歷史追索的選擇性親近,除了是讓被列為官方語言的「英文」,多了些的突兀,嫁接在功利主義的升學導向,也讓「英文」變身為結構性被害的重要幫凶。准此。包括英文在內的各種語言,要如何有其常規性的『生成』以及生活性『長成』的相濡以沫,這多少彰顯出來劍及履及之所在會是直指目前包括語言政策、語言教育或英文教育所潛藏的諸多困境所在。

總之,要將台灣確立為「雙語國家」的施政藍圖,即便不是本末倒置的突兀作為,也會是一項緣木求魚的不智之舉,因為關注點不在於「英文」是否被列為兼具法定地位的第二種正式語言,而是扣緊『聽-說-讀-寫-想』的英文學習歷程,我們還是過於將「英文」窄化為某種實用範疇的交際工具,以至於忘卻任何語言的背後,是要有文化與文本的脈絡性意義,如此 一來,即便是滿街、滿口的洋濱涇英文,又是否等同於獨立思辨的公民能力,特別是訴諸於語言背後所應該要有的多元文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