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項應景式的時事新聞報導,卻也透露出相與對應的社會變遷意涵。

話說:隨著環保與自主意識的抬頭,環保自然葬的受理件數也呈現出逐年上升的發展趨向,資料顯示自2001年起台灣一地開始推動所謂的環保葬,2006年有200多件,2009年突破1,000件,到了2016年已經有6774件,目前已累計超過3萬件,近10年成長約為20倍,顯示有愈來愈多的民眾認同該項的環保自然葬,此外,六都直轄市的接受度又比一般縣市高,以2016年六都的環保葬統計為例,這其中台北市有2,857件、新北市有1,122件、桃園有343件、台中市有846件、台南市有290件、高雄市則有698件,相形之下的苗栗、彰化、雲林、南投、宜蘭等縣市的環保葬都在百位數以下,以此觀之,環保葬的順利推廣除了都會區位的物理條件外,又是否隱含人文環境的深邃內涵。

事實上,推廣環保自然葬的初衷主要藉由火化方式之後的骨灰,來將環保和自然進行巧妙的契合,就此而言,無論是樹葬、花葬、海葬抑或或是灑葬等方式,其目的乃是要讓骨灰歸於土地的一部分,藉此避免傳統土葬以及火化所造成公墓占地或骨灰二次處理的資源浪費,只不過,從列為環保葬的統計數量相較於土葬、靈骨塔的客觀事實,這多少也點明出來相與關聯的殯葬政策及其生命學思辨,還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這是因為:

作為重要事件的『生』與『死』,其所嫁接而來的還是某種深邃、複雜和無法捉摸的『不可知』,這當中尤其是關涉到往生一事的死亡,就其所兼具圖騰與禁忌的多重意涵,多少會原本已然是羸弱的心靈結構更形脆化,如此一來,雖然火葬成功地解決土葬的公墓占地問題,但是,意圖透過環保葬以化解火葬骨灰的二次處理問題,這樣的殯葬政策思維改變,理當是要有視野更為廣裘的創造性轉化,也就是說,除了強化環境設施的完善度藉此提供推廣環保葬的優勢利基外,環保自然葬背後所涉及的傳統文化習俗、個人觀念情感抑或是慎終追遠的從眾行為,在在都要有如何得以因勢利導於某種必要的創造性轉化。

冀此,從個體到家族、世代以迄於天人合一的內在性貫通,如何鑲箝於新的連帶機轉,此一認知基模的重構與新構,將會是環保葬能否有效推展的關鍵所在,以此觀之,小至名人以身作則的示範效果到生活世界裡要如何從生命學角度以正視生與死的轉化意義和生命學教育,在在彰顯出來不能只是將環保自然葬侷限於『死』的狹隘範疇,而是要從永恆之『生』的靈魂不滅層次,藉此思考環保與自然相與契合之際,樹葬植存所扮演重要的轉轍機制,以讓環保自然增生更多的殊勝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