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琬
(文化大學社工學分班學生)

在企業甚至部分的公務機關,早有「單一窗口」(Single window)的概念,該單位(或人員)並非做所有的事,而是彙整資訊、引導處理,甚至追蹤進度,以方便於讓摸不著頭緒的消費者、民眾,在進行交易或洽公時,不至於無所適從。

事實上,社會服務模式亦早有引進類似的概念,例如現代婦女基金會花蓮工作站的家暴服務,為了避免暴婦女處於服務斷裂、四處奔波以及家暴循環的情境,導致不斷被通報進案,卻無法被有效協助,而開啟了垂直整合的家暴服務模式,對此,個案從被通報、危機處理到後續安全生活的重建,都會在工作站內被協助,不會轉換社工,以整合受暴媽媽需要的各種協助,像是法律諮詢、心理諮商、陪同服務及孩子的身心狀況輔導等,都能在工作站中提供;另外,高雄市也有一站式長照多元照顧服務,政府至少補助7成月費,不管白天、夜晚或到宅居服,是由同一日照中心人員派員服務,老人會比較放心讓熟悉的照服員、護理人員照顧,而讓照顧長者的親屬也有喘息機會。

延續上述概念去思考近來有關輕急診制度,或許能得到一些較清晰的決策概念,在今年(2018年)的3月,有國內有醫師將引進國外制度,計畫在台北車站附近開設國內首家二十四小時服務的「輕急診」診所,主要收治檢傷分類三至五級、暫無致命危險的患者,並與鄰近大小醫院合作雙向轉診,對此,宜思考的是否適合引進此決策,有報導提到贊成者認為在此國內的家庭醫師制度尚未建立很好、並未提供24小時諮詢或看診服務,此舉將可疏散大型醫學中心急診人潮,但也有人擔心,有時這其中會混著『看似輕症、實則嚴重』的個案,頭暈可能是腦部有病灶,特別是65五歲以的族群,畢竟,急診檢傷分類在全世界都不是非常準,可能誤判,最後的醫療人力運用和健保給付議題也值得關切。

前述的觀點不無道理,但是,多事著眼於供給端的資源探討,較少從需求端的心理去了解,比如民眾何以會有「醫院名牌」迷思?儘管,台灣目前的檢傷制度係依其「病況」與「等候時間」分為第一級到第五級,以代表經過檢傷分類後到接受醫師看診的時間,像是第一級緊急復甦的『立即急救』、第二級10分鐘內的『危急』、第三級30分鐘內的『緊急』、第四級60分鐘內的『次緊急』以及第五級120分鐘內的『非緊急』,但是,一般民眾還是很難了解,即使是透過教育,一旦是遇到自己身體突發病痛時,要熬過漫長夜晚心中恐懼在所難免,尤其後續要如何找尋到合適的轉診醫院,這也是一大麻煩,因此,到最後就只能尋求信得過的醫療院所。

最後,有關急診檢傷分類、人力運用以及健保給付等等的供給端議題,與是否採取「輕急診」,這兩者之間並無絕對性的因果關係,即使是現行制度,也同樣會面臨到類似問題,對此,倘若是進一步將焦點放在使民眾「信得過」的醫療,這或許可以得出較清晰的決策,例如運用現有的醫療資源,在技術上結合已建置的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讓醫療資訊可以互通,並使民眾產生信心;同時將使民眾就近與安心就醫的「輕急診」診所,作為跨醫療機構的「單一窗口」設計,以進行後續醫療轉診的媒合,藉而使分級醫療往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