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琬
(中國文化大學社工學分班學生)

中央健康保險署於2018年1月17日邀請行政院賴清德院長、衛福部陳時中部長共同主持「醫療資訊上傳雲端與調閱分享,無遠弗屆,分級醫療新紀元記者會」,藉此讓各醫療院所透過資訊共享機制,得以達到提高醫療品質及健保醫療資源合理使用的多重目的。

基本上,這項的雲端建置工程,主要是源自於2013年所建置以保險對象為中心的「健保雲端藥歷檔」,進而逐步將原本「健保雲端藥歷系統」升級為「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以讓醫師在為病人診療時,可查詢病人近期在各家院所做過的檢驗檢查、手術等共11項整合資訊。

整體而言,這項國內各院所合作建置的雲端醫療影像資訊分享平台,期望將可達到以下效益:

一、 落實分級醫療:從今年(2018年)元旦起,各大醫院為病患所執行的CT及MRI檢查,健保署鼓勵各醫院即時將檢查的影像及報告上傳,其他的基層院所即可透過健保雲端醫療資訊查詢系統調閱影像及報告內容,藉此落實「社區好醫院,厝邊好醫師」的理念,提升病患就醫品質及方便性,也減少醫學中心人滿為患的問題,降低醫護人員的過勞工作負擔。

二、 節省作業與花費:醫療人員在作業上,只要由雲端資料調閱,就可看到檢驗檢查報告;對民眾而言,倘若是有需要到同一層級的其它醫院尋找第二醫療意見或後續照護,不需要在原醫院花費新台幣200-600元燒錄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超音波、胃鏡與大腸鏡等影像,也不必再影印抽血檢驗檢查報告;就國家整體資源來看,以今年約6,600億元的健保支出規模來看,按每年5%的成長率估算,2022年就要再提高健保費,因此,根據健保署從健保大數據分析發現,控制不必要的檢驗檢查及用藥實乃是重要關鍵所在。

准此,整個系統的建置,是在VPN(虛擬私人網路)下,讓具有登入「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的權限醫療院所,透過讀取其醫師卡/醫事人員卡及 SAM 卡,確定該醫師為該院專、兼任醫師(藥師為專任或聯合診所藥師)後,再直接讀取健保IC卡資料進行查詢,只不過,儘管有上述安全機制的把關設計,但是,當醫療與科技結合,仍然不可避免有風險及其相關問題有待克服,例如:醫院的電腦遭到病毒的感染,造成存取病人資料、監測系統數據的問題,尤其是規模較小或偏遠地區的醫療單位,幾乎很難配置相關的專職資訊人員,這對於資訊安全維護,更是需要耗費較多的心力,倘若因為技術上的錯誤而導致醫生的誤判,就有可能對於生命造成危害,尤其雲端資訊常會因病人為尋求「第二醫療意見」而使用,以至於在「大量資訊」取得的彈指之間,會不會形成問診「先入為主」的印象,致使有意無意地忽略病人「當下」的身體狀況,進而影響診療判斷;除此之外,有關病人隱私的醫療倫理問題,是否也會被利用如同企業EDI電子資料交換般,以作為其它的商業用途,這也是一項值得關切的延伸性課題。

總之,任何科技都只是一種的輔助工具,在運用之餘,莫忘『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以及『人性也會迷思在科技創造當中』,誠然,技術是為了人的需求而建置,而非人一味配合技術的建置,進而出現本末倒置的錯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