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根據一項隨機抽樣所進行的「學生寒假工讀調查」,相關的調查結果及其背後所隱含的結構意涵,是有它進一步深究的必要。

基本上,該項調查所呈顯出來的『工讀圖像』包括:有九成的學生計畫在今年(2018年)的寒假打工,相較於寒假的工讀職缺預估會有高達近10萬筆,這其中又以餐飲服務、零售業和教育服務的打工機會最多,同時也因為鐘點時薪已經是有所調整,更是增加了學生打工族群想要身兼二份工作的誘因條件;此外,就其工作選擇的考量因素來說,比例較高的前三名分別是「交通距離」(80.4%)、「薪資待遇」(50.8%)以及「彈性工時」,但是,攸關到學用或訓用合一的人力資本投資考量因素,所謂的「所學相關」(7.9%)或「有機會轉正職或先卡位」(0.6%)的比例都是不高,這多少點明出來『教-訓-考-用-推』的鑲箝性機制設計,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換言之,當工讀淪落為搶錢的考量主因,那麼,是否為了多賺些生活支用而模糊掉學生的本業,更遑論於還隱含諸如職場見習、社會歷練或是跨域整合的多重性成長需求。

冀此,即便是有燃眉之急的經濟安全需求,但是,要如何為工讀一事設置必要的上限停損,畢竟,『工-讀-工讀』宜是要有包括學習、實習與見習等等之於學校課堂、打工職場的相乘效果,連帶而來的是包括社團人際抑或是兩性關係等等新生世代的成長課題,那麼,工讀就不應該只是侷限在生計所得的經濟範疇,而是要進一步地擴及到生理、心理、社會、經濟、人際抑或是次文化等等的發展構面;除此之外,值得留意的是因應於一例一休所劇增的人事成本,特別是時薪計酬的一舉調漲,固然是讓學生增加更多的工讀機會,但是,工讀環境本身所潛藏的人身安全或是制度性剝削情形,這使得有將近四成的受訪學生表示曾經遭遇過諸如「加班少給或不給加班費」(13.8%)、「無勞健保」(12.6%)、「超時工作」(12.3%)、「工作內容與面試時所談不同」(10.7)以及「沒有職前訓練」(10.1%)等等的不合理對待,點明出來相關的權責單位像是學校、家人或勞檢機關,應該都有它針砭以對的積極性作為所在。

總之,作為某種通過性儀式的『打工』,顯然是逐漸和『工讀』的真義內涵有所脫節,就此而言,回眸這一段的兼差工作,究竟又為己身的競爭條件、應變能力和獨立思辨,增益多少人生蛻變的加分效果,以此觀之,較長假期的不上學或是尋常作息的生活自理和成長計畫,這多少說明了因為「學習產生習慣、因為習慣產生慣性、因為慣性產生性格及其因為性格而讓命運得以有所轉向」,無疑地,無論是打工或者工讀,都是要將『學習』的因素納入重要的自我檢視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