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女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碩士)

根據科技媒體報導,德國聯邦網路署勒令一切「物聯網」科技主打5至12歲孩童使用、具有遠程語音、GPS功能的穿戴式產品的資安層級沒有通過評測,讓有心人士極易駭入這個系統滲透個資,而有隱私風險之虞,因此,要求業者不僅應下架商品,還得銷毀庫存,以杜絕業者對於兒童資安欠缺保密的亂象,對此,始終來自於人性的科技創造卻也讓人性經常迷失在科技之中,因此,身處於日新月異的當代科技社會,對於此一議題自是有進一步論述的必要。

首先,設計短、小、輕、薄的科技產品如智慧手錶,不僅穿戴裝置輕便,從定位功能到視訊錄影和監聽錄音,有如「科技保母」一樣,可使不在身邊的父母親有如親臨現場般放心放手,但是,除去對於孩童周遭相關人事物的隱私侵犯考量外,從保護孩童人身安全的立場而言,安全層級低落卻可滿足替代性需求的科技產品,卻可能成為有心人士犯罪的工具,對此,固然是有它正、反兩面的衝擊影響,但是,隨著社會文明化的變遷,理應是該設法提升穿戴通訊裝置的安全性設計,以免立意良好的科技進步釀成不必要的災害,而非一昧的禁賣、禁買、禁戴以及禁用。

事實上,科技產品的進步與生活需求的滿足已是密不可分,尤其是全球化的現在,透過科學方法以縮短時空的距離,進而達到天涯若比鄰的境界,從宛若面對面的視訊到無國界零時差的通訊,這對於相隔兩地的家庭成員而言,已然是一種親密關係維繫不可或缺的溝通方式,然而,父母親職守護的天性並不在於距離的遠近抑或是兒女年齡的大小,重要的是背後所隱藏的權控關係及其所可能引發不信任的彼此猜忌,冀此,對的事又該如何嫁接在對的方法上,藉此發揮它應該要有的效能,尤其是以德國所界定的年齡涵蓋正值青春期的12歲青少年,是一個似懂非懂的青澀年齡,身處公共場域之自我防衛保護機制的養成以及受到認同與信任的人格發展階段,對於一個安全層級低落的科技產品極所可能產生身心戕害的破壞效果,更是應該有加以防範的必要。

對此,需求不僅創造供給的市場機制,更讓人類的生活朝向文明化的進程,因此,在強化親職化的父母效能的同時,又該如何透過科技的進步用以滿足親子間相互依附的人倫情感,比如模擬重建媽媽子宮環境或是設計量子音樂研發的「蕉香海豚寶寶」,乃是用科學方法重建子宮噪音,以安撫嬰兒舒緩不安與焦躁的情緒,此一量化作出的平價化產品,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在解決父母照護難題的同時,也幫助更多的孩子快樂成長。冀此,市場機制滿足需求的同時,的確是胥賴國家機器公權力的外部力量展現該有的把關機制,藉以防範業者面對職業道德與利益兩難時,特別是因為方便性、可近性以及親近性的需求滿足之際,以思謀所可能招致的各種衝擊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