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德國的聯邦網路署已經勒令一切主打以5歲至12歲兒童為主之使用具有遠程語音、GPS功能的穿戴式產品都必須要下架,這是原因這類的產品有隱私風險之虞,倘若相關的資安層級沒有通過評測的話,一旦孩子穿戴它們,有心人士便極為容易滲透個人的資料與資訊,因此,應杜絕業者對於兒童資安便宜行事的亂象。

基本上,買給孩子諸如智慧手錶等等的穿戴裝置式產品,如此一來,從定位功能到視訊監聽的一應俱全,就有如「科技保母」般隨時守候著親親小寶貝的人身安危,從而讓遠端的父母得以安心上班工作,換言之,這些穿戴裝置式產品之所以能夠暢銷熱賣,無非是展現出來某種需求創造供給的市場運作機制,只不過,供給是否會進一步誘發過多、不當或是假性需求的人性誘因,那麼,對於這類產品的針砭考察,就不單單只是禁制與下架的策進作為,而是要如何深究背後的結構性意涵,否則,任何的變通手段或變異產品還是甚至於早已潛藏於大人與小孩彼此相互拉扯的生活世界裡,以迄於等待壓倒親子關係最後一根稻草的出現。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無非用以突顯為人父母的守護天性,只是,在其盡其所能的自我保護對策底下,相與衍生之預期與非預期性的發展後果,亦有它足堪玩味之處。

誠然,出自父母對於摯愛小孩的出發點,這使得對的事要如何嫁接在適當的手段方法及其預先思索可能的衝擊影響,這多少點明出來議題現象的癥結點就不全然在於這些穿戴式產品的本身,連帶地,資安機制設計失效或失靈所可能引發的各類隱私風險抑或是曝露安危,這也不應該被過度的擴大渲染,而是一種從小至今之於人身安全之危險應變或風險規避的機會教育,是否內化已成為你、我心靈結構的一部分,就此而言,關乎到「科技保母」的命題思索,宜要有綜融性的思辨發想,畢竟,這其中所糾葛的盡是「科技-保母-科技保母」相與對應的多重性關係組成,也就是說,來自於滿足人性需求的科技產品,是有必要去正視它存在的客觀或迫切需要性,但是,從資安到個資、從保護到管控、從信任到放任以及從補充到替代,多造之間的比例原則或衡平關係其所對賭的更不應該是走上鋼索上的緊張態勢,而是各自世代之於相同的危機意識或應變措施,是否轉化成為相迎當代資安社會所必需要有的認知基模?

總之,看待該項的變革措施就不只是某種的過猶不及或因噎廢食,更不在於用以提升資安管控的精進層級,而是如何讓科技理性所設計的諸多建置產出,能夠多些的文明性反思,畢竟,從有形的裝置式產品到無形的奪命連環扣,糾結於擔心子女的人身安危外,所謂的親職效能訓練或行為應對技巧,同樣都是增益親子關係的必要作為,至於,子女在保母家受托或是在學校端上課,父母可以隨時打開來監聽保母與老師的互動關係或教學內容,此一不信任的社會連帶關係反而才是更大的危機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