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當個人遭遇到人為或自然重大事件,它會使個人的整個世界觀和價值觀產生不好的改變,稱之為創傷,包括絕望感、憤怒、恐懼、惡夢、擔心個人的安全等,嚴重者會在憤怒、羞愧、罪惡、憂鬱之間徘徊度過,進而出現情緒失去控制、失眠、喪失食慾等身心徵狀,對此,所謂的替代性創傷顧名思義指的是沒有被直接體驗的創傷,而是藉由各種間接的了解、看見、聽見這些創傷之後,感染類似受害者的創傷,因為自己對受害者的同理,自己也出現了創傷反應,因此,替代性受創又稱之次級創傷(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過去二十多年在美國開始逐漸受到重視。 傳統的釋義,替代性創傷所指涉的是因為工作者對服務對象創傷事件與情節的同理投入,以及助人者或照顧者與服務對象之間的情感連結,也是與創傷者一起工作不可避免的職業風險。冀此,替代性創傷乃是一種動態的變化過程,就如同影子般地相隨,只要是能同理創傷倖存者,並且覺得有責任要幫助他們,都有可能經歷替代性創傷,其症狀與創傷後症候群雷同。對此,在過去助人工作者是替代性創傷的高危險群,像是醫生、護士、警察、消防員、軍人、諮商師、社工人員、老師等站在第一線幫助人們度過各種創傷的人,不管是身體上的抑或是心理上的,但是,隨著時代變遷,因為科技進步讓資訊能夠四通八達的流通,透過科技媒體社群網絡每天所接收到的創傷消息迅速且真實,每個人都可能在長期不斷累積不良影響的情況下發展出替代性創傷,猶如社會體制的迫害事件、霸凌非主流的人群、撕裂家庭的戰爭以及人類摧毀地球以及其他生物行為的種種不幸事件。
事實上,替代性創傷普遍發生在妳、我周遭的生活世界,只要我們還有同理的悲憫之心,替代性創傷就會無所不在,面對替代性創傷是積極將痛的感受轉化成正念與正向的因應危機力量,創傷療癒的基礎在於能被自己與他人瞭解、同理、尊重,經由書寫、輔導、分享、省思以及透過各種自我療癒課程,一旦創傷有被適當的照顧,療癒也就開始了。
資料來源:王淑媛(2014)。<替代性創傷是助人工作者不可避免之風險?>社
區發展季刊,147:136-154。
延伸概念:職業風險、災變社會工作、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本則小百科係由林淑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