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雖說是一則置入性促銷的商業報導,但是,背後所實有的社會性行銷意涵,是有嚴肅思辨之必要。
話說:信義開發辦理新建社區的住戶見面會,透過這些活動以促進新住民彼此之間的相互認識,從而展現出社區動力的豐富能量,對此,自從今年(2025年)的6月以來,已經連辦五場次,共計吸引超過110名住戶參與,參與率達43.8%,這些活動旨在促進住戶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讓他們能夠在交屋前提早熟悉社區環境及公共規範,甚至於是透過新屋裝修經驗與收納設計、第三方驗屋講解、鄰近社區公設參訪等等實用知識,藉此顛覆傳統的房屋買賣關係,也為社區的長期發展奠定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從建商發起,再行導入社造團隊的專業性協助,讓陌生他者的社區住民,聚焦於共同的社區實質議題,以找出相濡以沫的社區情感連帶基石,這不僅是顛覆供需之間的房屋買賣關係,更是讓建商變身成為社區及其住民用以共築協力網絡等倡議、協調、媒合的角色扮演,就此而言,開發建商對於交屋前後運作限制的解方洞見,就其效益評估的機制設計而言,當有其涵蓋住戶參與、居民信任、社造協助、社區管理、社區營造及其社區共生等不同發想內涵。冀此,在這裡的針砭真義直指出來,這些活動的成功,一方面係源自於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積極性投入作為,但是,透過第三方社造團隊的專業性協助,提供住民交流平台及知識支持,使住民能更快適應新的社區環境,進而營造溝通互動、信任共識、認同歸屬和社區整合等社區布建的人文底蘊,如此一來,社區的組成就不單單只是某種物理空間的硬體集合,更是人際互動、關係交織、社區資本的網絡建構,從而形成一個互助協力的社區共生氛圍。
職是之故,從篳路藍縷的見面會開始,為了進一步提升社區工作的發展質感,當有以下幾點的策進反思,包括:(一)定期舉辦主題活動:針對不同時空環境的社區性需求,舉辦諸如環境美化、社區安全、社區營造再出發等主題活動,以增進住戶參與的意願性;(二)建立中長期的住戶聯絡機制:透過建立社區聯絡小組,促進住戶之間的日常交流與合作,尤其是隨其住民個人動力發展、各自家庭生命周期及其整體社區環境變遷,找出資源內部化及外展化的社區工作運作策略;(三)加強資訊透明度:在社區內部建立資訊共享平台,以讓住戶能及時獲取住民活動、管理規範、社區支援等相關資訊;(四)鼓勵住戶自主發起活動:提供資源與支持,鼓勵住戶自行發起活動,增強他們的主動性和參與感,從而發揮里仁為美的協助與守護精神。
連帶而來的批判性反思,指陳:見面會活動固然是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需注意社區共融或共榮的演進發展,乃是一個長期、積累、拉扯的蛻變過程,單靠建商一次性、偶發性、功能性等活動辦理,實難以持續維繫下去,如此一來,住戶的參與意識和自主性,便成為社區健康發展及其可持續性發展的關鍵因素,就此而言,從「企業社會責任」(CSR)以賡續接軌於「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效益評估,更有其訴諸於參與、投入、創新和蛻變等社區工作的不同發展境界,此外,社區動力的形成,也不僅只是特定或少數個體的行為結果,更是社區結構、權力關係、需求差異的具體反映,如此一來,建商或社造團隊抑或是管理委員會社區營造的角色扮演,更需警惕權力的不平等,所可能導致的社區性分化或社區性對立,也就是說,應更注重公正、平等、尊重、共融的社區發展運作精神,藉此確保每位住戶都能在日常的生活世界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社區位置,就此而言,住戶之間的關係如何得以深化和昇華,據以形成一個共生氛圍的社區環境,便成為考察的關注之處。
總之,包括見面會、建商、社造團隊、住民、管理委員會、社區動力等社區發展圖像,旨在於在住戶們的共同努力下,發展成為一個和諧的社區生活共同體,以真正實現『不僅要買到好房子,也要買到好鄰居』的共生社區生命體理想。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經濟日報,2025.08.20:「鼓勵住戶認識彼此、共創社區生活,信義開發攜手嘉品住戶辦『見面會』」)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