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琬
(文化大學社工學分班學生)

今年(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出爐,係為美國芝加哥大學布思商業學院教塞勒(Richard H. Thaler),此人也被美國媒體譽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曾是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重要經濟顧問。

塞勒與心理學家合作,研究人類非理性行為和經濟之間的關係,他認為過去百年來的經濟學理論,都是以人類會做出理性決定為其基礎,事實上,人類經常做出非理性抉擇,在人們實際生活中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亦不乏這類例子,人們生活實際現象將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引入到經濟學研究,去理解人類行為的弱點,如行為矛盾、意志軟弱、懶惰等以及易受擺佈和操控等,像是房價和股價飆漲時,卻還是要追買;再以自助餐廳為例,有人必須決定食物的擺放位置,那個做決定的人就是「選擇建築師」,因為,食物擺放的位置會影響到我們對食物的選擇,若在餐廳裡,你必須越過沙拉吧才能拿到漢堡,這會增加你選擇沙拉的機會。

傳統的政策制訂的方法,不是「威逼」就是「利誘」,對此,行為經濟學提供了第三條路,政策制定者可以使用一些「推力」或「助推」(nudging),誘導民眾做出正確的決定,尤其是現代人實在太忙了,很容易就在心不在焉的情況下,做出錯誤的決定,對此,倘若當局者希望民眾做對的事,政策就必須「簡單易行」,最有名的案例,是荷蘭的男廁,相關單位在尿斗的中央,黏上了一隻假蒼蠅,結果發現使用者瞄準尿斗的比例提高到80%,公廁衛生獲得了大大的改善;此外,前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為減少市民癡肥,曾考慮立法限制蘇打汽水的糖分含量,禁止出售糖分太多的「超大」杯汽水,結果失敗。後來改用nudging的策略:首先,餐牌上沒有「超大」杯出售,只有中或小杯,消費者要「特別要求」才可買「超大」杯,且要「等較長時間」;接著,快餐店不備盤,消費者只能雙手拿食物和飲品。結果,既減少了暴飲暴食,又避免食物浪費。

整體來說,關於塞勒的研究,可以用以下三項內容來加以概括:

一、有限理性(limited rationality,又稱「限制理性」):亦即人類的理性有其限度,對此,塞勒發展出一套「心靈會計(mental accounting)」,強調人們在心中設立了許多不同的帳戶,來簡化財務政策。例如以資金的來源,分成「薪水」、「獎勵」(比如年終獎金)、「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比如樂透中獎),就此而言,面對薪水,人們通常精打細算,但是面對的如果是樂透中獎的錢,人們可能花得非常隨意,只不過,從經濟學來看,1,000元的薪水、1,000元的年終獎金和1,000元的中獎獎金,這三者並沒有區別,但是,一般人卻是習慣對這三者做出不同的消費決策。

二、社會偏好(social preferences):消費者對「公平」的關切,可能會阻止廠商在「需求旺季」提高售價,但是,如果將原因傾向是成本上升的話,消費者會視為是公平,而無法阻止廠商抬價。

三、缺乏自我控制(lack of self-control):從「規劃者─執行者模型(planner-doer model)」分析,人們通常會屈從於短期的誘惑,像是「儲蓄防老計畫」或「選擇健康生活方式」,然而,這種長期計畫經常會失敗的重要原因。在實際應用方面,證明採取nudging 措施,可能有助於增強人們在儲蓄退休年金及其他方面的自我控制能力,像是如英國推動個人「自動加入」退休金提撥帳戶,以及器官捐贈改採「預設同意制」但只在家人反對時才豁免。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在較重視公民權利的國家政府要輕推,阻力可能較大,例如歐巴馬曾委任於白宮資訊與管制事務辦公室工作,制訂政策鼓勵超級市場將健康食品擺放在顯眼位置,垃圾食品放在不顯眼的角落等,結果被反對政府的人抨擊為「美國最危險的人」,儘管如此,塞勒的貢獻,在於針對個人的決策層面,為經濟與心理分析搭起一座橋樑,也提醒人們:只有理解了自身的弱點,人類才能預期和避免錯誤的出現,至於,人們又為什麼會犯一些特定的錯誤,並以一定的方式行事,並不需要神經學家的那麼深入理解,只要我們認同「自己沒有像理想中的那樣」做事,就應積極著手解決這樣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