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戶總人口裡,如果按年齡區別,未滿十二歲的兒童就占了將近兩成。換句話說,台灣每十個窮人裡,其中就有兩個未滿十二歲。

常年在第一線扶助貧童的民間團體與專家學者都發現,近貧人口裡,兒童人數占總人口的比率逐年增加,已成為台灣社會正在滴答作響的未爆彈。

以前的時代,貧童還能靠教育翻身;但如果教育和社會支援系統都失能,如今貧窮的下一代該如何翻身?

扶助貧童超過六十年的家扶基金會社會工作處長周大堯說,他們基金會扶助的廿六萬貧戶中,有百分之六點三的家庭上一代也是低收入戶,已經敲響「二代貧窮」的警鐘。

衛福部統計,二○一六年第一季,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戶若按照年齡別計算,未滿十二歲的貧窮兒童有十一萬七千多人,占貧窮總人數近二成。若擴大統計至十八歲以下的貧窮兒童與少年,更占總貧窮人數三成六至四成左右,龐大的人數令人擔憂。

兒童貧窮化會導致什麼後果?美國研究發現家庭經濟的弱勢將造成孩子的「機會落差」。長期關注兒童貧窮問題的美國學者保羅.塔夫(Paul Tough)日前來台灣訪問時指出,過去廿年間美國高三學生的SAT分數已出現「貧富差距」,有錢學生與窮學生的大學入學率差異越來越大,導致窮孩子的經濟流動嚴重受限,成年後更難脫貧。這個落差將使國家陷入階級化,也更容易衍生複雜的社會問題。

幫台灣下一代孩子翻轉命運,是刻不容緩的課題。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齊殷認為,社福團體的經濟援助只是「杯水車薪」,現代教育體系也無法發揮翻轉貧窮結構的能力。他認為,最關鍵的應是「長期的心靈支援」,有一個人或團體陪伴在孩子的身邊,不斷鼓勵、支持他,給他信心和希望。而這種陪伴與心理的支持,時間必須拉得很長。(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17.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