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女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碩士)

工業革命造就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發展,正當戰後全球經濟起飛時期,1960年代石化經濟產業便左右全球經濟的發展動態,然而,人類的生活環境卻也因為過度開發天然資源,造成全球暖化與生態破壞的環保問題,進而形成二十一世紀新興的環保主義議題,對此,全球反焚化爐聯盟(The Global Anti-Incinerator Alliance,簡稱GAIA『蓋亞』)已於2015年將7月3日訂為「國際無塑膠袋日」,推動從己身做起以挑戰自己一個星期或是更長時間可以不拿塑膠袋、可以不拿免洗餐具、可以不買瓶裝水和自備便當盒及餐具,並且在購物時要求店家不要過度包裝,藉此達到少用進而不用塑膠袋的環保行動。

素有「石化王國」之稱的台灣,石化工業正是1970年代政府推動的十大建設之一,舉凡從內需市場到加工外銷全世界的紡織、玩具等塑膠製品,「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遍及全球市場,曾經是台灣之光,也是我們的驕傲所在,然而,根據荒野保護協會2002年調查,全台一年約用掉180億個塑膠袋,平均每人年使用782個,等於每天使用2.7個;再則,根據台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統計,2013年海洋廢棄物的前幾名分別為塑膠袋、免洗餐具、瓶蓋、吸管與飲料瓶等一次性使用的塑膠製品。

誠然,石化產業產品所衍生的塑膠垃圾難自然分解,進而成為環境負擔、海洋食物鏈塑化效應、環境荷爾蒙干擾人體內分泌系統等等對於自然環境、生物與人類的傷害,這乃是眾所皆知,因此,如此過度方便的生活習性,要如何改變應理是要從如何減塑、少塑、限塑到禁塑的認知改變、態度調整到行為改變的觀念充權做起,這也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是因為:早於2002年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便開始推動所謂的「購物用塑膠袋及塑膠類(含保麗龍)免洗餐具限制使用政策」,並依據<廢棄物清理法>第21條授權,公告購物用塑膠袋及塑膠類(含保麗龍)免洗餐具限制使用對象、實施方式及實施日期,此乃是台灣所推出第一波的限塑政策,包括公部門、私立學校、百貨、量飯店、超級市場、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等七類,業者皆不得免費提供消費者塑膠袋,據當時環保署統計,因此,每年可減少約25,600公噸塑膠袋用量,瞬間的台灣社會也發起一股方便攜帶環保袋、環保餐具等的環保商品市場。

只不過,2006年時,環保署有鑑於國人仍有外食需求以及塑膠袋沾染油後,無法再回收使用為由,不但,沒有進一步嚴格限塑,反而是將小吃攤、早餐店、便當店等提供熱湯、熱食者,從過去的限制對象中取消,此一舉措,除了未能考量到塑化劑溶於食物中所產生毒性及其對於人體的傷害,而加以嚴格限制使用外,國家機器對於保護人民的政策未能一以貫之地徹底執行,這也是一大隱憂。

冀此,環保署月前再次預告將擴大適用範圍,未來不得免費提供購物用塑膠袋的管制對象,也將新增包括藥粧、醫療器材行、3C零售、書店文具店、洗衣店、飲料店及西點麵包店等7大類,共14大類合計約有10萬家業者,這意味者未來到這些店家購物都須自備環保袋,預計於明年(2018年)的1月1日起開始實施,並從「使用者付費」、「以價制量」的方式加以限塑,然而,在政策髮夾彎與政府失靈的情況下,人民又該如何自保?攸關生活慣性的改變,自當是有賴從己身做起的行為改變,理應是從每人每天少用一個塑膠袋做起,到校內全面禁用一次性及美耐皿餐具,抑或是改為全面採用環保餐具以及校園不再販售瓶裝水,此一攸關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區、社會教育的宣導、輔導與教導實屬必要,這是因為:從使用者的需求減少來影響供給端的製造,從人民百姓身體力行以面對好的政策所應該要有實踐的決心,方能務實面對塑化世代所帶來的衝擊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