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馨慧

(中國文化大學社工學分班學生)

報載合庫人壽與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合辦「守護不孤單」的公益巡迴演唱,預計會在北中南三地開跑,並且邀請眾多知名藝人為家庭照顧者溫暖獻聲,藉以呼籲並鼓勵照顧者要善用喘息服務,也就是說,照顧家人的同時也要照護自己的身心靈,事實上,調查資料顯示:在台灣為數高達百萬名的家庭照顧者中,女性所占的比例高達7成5,照顧年數的平均值為9.9年,每日照顧時間更是長達13.6小時,由此可見女性照顧者處境之艱難,因此,成立「守護者聯盟」並推動相關的活動講座,像是各項喘息舒壓課程、照顧者支持團體、心理協談、發行完全照顧手冊、打造喘息學院和照顧者咖啡館等服務,從而提供有品質且貼近照顧者身心需求的喘息空間。

澳大利亞社會學家R.W.Connell曾在“Masculinities”一書中提出性別關係的四大結構面向,包含權力關係、生產關係、情感關係和符號關係,這其中的生產關係即涵蓋生養、家務和照顧的範疇,而社會女性主義者就以再生產勞動(reproductive labor)的觀點來描述家事勞動與照顧,就公私的不同領域所呈現出來的性別不平等,特別是女性揹負著照顧下一代之「生產力」以及家計負擔之「勞動力」的多數責任,因此,無論是對職業婦女或家庭主婦來說,女性的生命基調均脫離不了照顧者的色彩,這一份被暱稱為「愛之勞務」的人身枷鎖,在社會期待和性別角色社會化過程中,一再地被灌輸並且不斷地加以複製,進而形成了照顧女性化的迴圈現象,致使女性家庭照顧者也和經濟弱勢,畫上鮮明的等號。

事實上,台灣社會也慣於將照顧工作女性化與私領域化,這使得女性的家務勞動價值或價格被特意忽視,間接也造成了女性勞參率的偏低以及貧窮女性化等現象議題;連帶地,檢視台灣人口的快速老化問題,高齡社會(aged society)即將到來,老人長照需求勢必會大幅俱增,而長期照顧的需求和供給,雖然是擺盪在家庭和私有市場的兩端,但是,無酬、義務且文化烙印的女性,多是被期待去肩負照顧者的角色,無論她是為人母、為人妻或是為人媳婦,這其中自然也包括從婚姻移民而來的外籍配偶。冀此,關乎到女性照顧者的相關權益,是要被社會大眾看見認同並且加以正視之。

對此,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提出「家庭照顧者宣言」,此乃是一項重要的突破,藉此揭發「照顧」的意識型態,亦即,不應該再以家庭照顧的義務觀點,來看待這群被文化性剝削的家庭主照者,從而洗刷長期以來把照顧工作視為技術性、低階性以及家戶無償性的女人任務。准此,思辨點乃是在於認知基模之翻轉,這其中包括重新解構、建構男女的性別角色定位,打破家庭主義用以正當化了國家不干預的意識型態以及親屬照顧責任的價值觀,藉此建立性別正義與性別意識的基進變革。

最後,為了保障家庭照顧者的工作權,應該也要將家庭照顧和家庭勞動等工作,納入<勞動基準法>的保障範圍,以國家的力量介入來改善家庭照顧者的困境;其次,照顧下一代和老人的家務工作,應視為是一種社會化與集體化的公共責任,從而搭建在集體分擔原則的社會安全網;最後則是要朝向照顧工作的專業化,透過專業訓練、證照制度和工會組織的建立,來解決家庭照顧女性化的運作困境。

然而,今年(2017年)上路的<長期照顧服務法>,其中照服員的人力匱乏和專業化訓練,也是嫁接在低薪和勞動條件不佳的徵結點上,對此,政府理應盡速提出育才與留才的有效對策,這才是用以展現公共照顧政策和多元照顧服務的積極作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