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常態性的內政統計通報,這使得當代台灣一地的新生嬰兒人口圖像,是有它值得深究之處。

根據2016年1-9月相關的通報資料顯示出如下的變遷趨向:首先是在同期的出生嬰兒對照部分,2016年的出生嬰兒人數較2015年同期減少2,630人(減少1.7%),這亦顯示台灣一地出生人口逐年下滑的趨勢,已難以有所復歸,至於,每百名女嬰及其男嬰數的性比例部分,2016年為108.1人,較2015年同期減少0.2人,點明出來新生嬰兒的男女性別差異落差,是有呈現些微減緩的發展趨勢,而造成該種現象的歸因,部分是因著少子女化及其重男輕女觀念漸次淡薄所致,但是,未來這一批新生世代的人力資本和勞動參與,指陳出來關乎到人口之量不足與質否優的雙重困境,這將會是一項嚴肅的人口變遷課題,連帶要加以留意的是非婚生子女的比例係以東部縣市的平均最高,像是台東縣高達10.25%、第二是花蓮縣的9.06%第二以及屏東縣6.79%居第三,均遠遠高於全台的平均值,只不過,該項變遷指標,欠缺其它人口變遷指標的參照對比,這使得要如何針對非婚生子女的議題現象,以提出分類分級的非婚生家庭處遇計畫,這部分還是要回歸到各個縣市政府因地制宜的應變措施。

其次,關乎到粗出生率的變遷考察,這其中係以連江縣的8.91最高、桃園市的8.15次之以及新竹市的7.73居第三,相形之下的嘉義縣4.13、屏東縣的4.42以及雲林縣的4.95,則是粗出生率較低的後段班縣市,對此,除卻是因為新生嬰兒出生人數所導致縣市之間的個別落差外,還有無關連到區域之間或生活圈的共同境遇,就此而言,要如何從單一縣市別以進一步擴及到國土區域之間的整體性規劃,這似乎突顯背後公共資源之多寡與不均的結構性限制;連帶地,因應於破解少子女化而來的諸多加碼誘因,有限資源的配置究竟有無回應於生態環境、問題診斷、需求評估與因應對策的基本提問,就此而言,縣市彼此之間資源多寡的階層深化情形,才是議題現象的探究真義所在。准此,扣緊粗出生率而來的縣市落差景象,那麼,出生與死亡之「自然增加」及其遷出與移入之「社會增加」的相互拉扯,對賭的就不應該是民眾基本人身權益的分殊差異,而是一套積極性差別待遇的策進作為!

最後,內政統計通報亦顯示出來近10年來每百名出生嬰兒中約維持有4至5名的生母係為大陸港澳地區配偶者,這其中,生母國籍為大陸港澳地區者比率的縣市別,又以連江縣8.04%最高、金門縣7.39%次之、新北市4.22%居第三;生母為外國籍者比率則以雲林縣5.16%最高、嘉義縣4.86%第二、屏東縣4.63%居第三,這部分的變遷趨向也點明出來同文同種的「兩岸通婚」以其多元文化的「跨國婚姻」,理當要有關涉到語言、家庭、社會與文化等不同介面的生活適應及其衛生、社福、民政、教育、勞動抑或司法等不同構面的照顧管理機制,就此而言,不分骨肉親的所有住民,自當要有社會性包容如何得以確切落實的配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