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放眼於當前各項重大的社會議題,像是年金、長照、退休年齡等,幾乎全都是跟人口的老化趨向脫離不了關係,台灣一地的發展情勢,更是不惶多讓從,就此言,相迎一個多面向的優質老化時代,就有它進一步探究的申論空間。

近來有媒體採取逆向思考的操作方式,將傳統上對於老人的刻板印象,進行某種造創造性的轉向,亦即,從比較側重在生理層面的羸弱老人,翻轉成為經濟相對優渥和頗有朝氣活力的長者族群,如此一來,迴避於諸如「遲暮之年」、「銀髮族」、「三等老人」、「下流老人」等等的社會性標籤烙印,而成為像是功力還在且並沒與社會脫節的「耐癖族」(Not Yet Past It,簡稱為Nyppies)抑或是雖然是稍有年紀,但仍然還有固定收入而且樂於參與適量工作的夜梟族(Older、Working Less & Still Earning,簡稱為Owls),誠然,此一名詞稱謂的換位,隱含的卻是亟待一種全面性翻轉的變革工程,這是因為:

首先,扣緊生理範疇的法定退休年齡,顯然,這部分是有通盤檢討的必要,畢竟,不得不從職場退下來,宜是有它個別之身心條件、所得維持、健康維護、醫護照顧等等的分殊差異,因此,剛性規定的制度性逼退,是否要有伸縮權變的長者人力資源運用的配套措施,這何嘗不是突顯出來擺盪於工作謀生與榮退頤養之間,理應是一項連續性且相互性的互動關係,而非是有與無的截然二分;連帶地,要如何就其「理念(意識形態)-政策(指導原則)-立法(依法辦理)-行政(服務整合)-福利服務(有效輸送)」的概念架構,以重新建構『長者學』的論述典範,這多少指陳出來至少關乎到對長者認知基模的心靈結構,是有解構與新構的必要。

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已然不在於採行「耐癖族」或「夜梟族」,以逕自取代「遲暮之年」、「銀髮族」、「窩居族」、「下流老人」的負面稱謂,而是要如何透過整全多層的關照視野,以還原或勾勒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社經地位、家庭組成、社會資本、關係網絡、人文區位等等的『長者圖像』,換言之,上述所糾結正向或負面的人身稱謂,當只是不同情境、遭遇、角度、立場而來的特定性指稱,因此,如何能夠異求同於一項綜融的整體性描繪,在在說明出來涵蓋心理、生理、社會、經濟等構面的長者處境及其攸關到經濟安全、健康促進、社會參與、世代融合與心靈歸屬之跨域整合的照顧管理機制,並沒有因為文明化的進程而有所提升,如此一來,當前各項的老人福利施為,自然是容易淪為應景、救急與短期效應的殘補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