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依循往例所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統計,卻也誘發出來相與對應的變遷意涵。

衛生福利部於日昨公布2016年的國人十大死因統計,這當中惡性腫瘤的癌症連續蟬聯35年的榜首,占所有死亡人數的27.7%,其中又以肺癌的死亡人數最多,卵巢癌部分則是首度擠進前十大排行榜,綜觀整體的死亡人數,雖然是比前年(2015年)增加8,844人,但是,死亡人數長期攀升的趨勢,應該還是和台灣近年來人口結構的高齡化有關,連帶而來所直指流行病學的關懷旨趣,便有它進一步加以深究探討的必要。

基本上,該項十大死因統計的公布,其所累積35年下來的大數據資料,這會是扣緊從縱貫到橫貫之於綜融性探究的必要,就此而言,關注的論述所在就不全然只是聚焦在死因比重本身的排行序,而是一套涵蓋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社經水準、婚姻狀況、家庭結構抑或是人文區位等等的背景屬性,藉以深究從個體到集體或整體的通盤性檢視,以此觀之,公部門對於該項的衛政統計,理當是要在話術、口條、溝通技巧及其策進作為上,減少過多的資訊不對稱情形,否則,十大死因的統計,要不是淪為某種的通過性儀式,便是等待進行資料探勘的大數據分析,殊為可惜。

至於,落實在國人死因別的範疇解讀,那麼,無論是整體的死亡人數(172,418人)與死亡時鐘(平均每3分3秒鐘就有一人死亡),均較前一年度有所增加;抑或是十大死因首位的癌症,也比上一個年度快了11秒,亦即,每11分2秒就有一人是死於癌症,這多少指陳出來隨著文明化的進程,疾病死亡的被迫亡故,已經是公民社會裡一項重要的健康維護課題,換言之,就其整體死因或是十大死因推拉之間的緩和或加惡因子,究竟有無分層與分級的對應措施?

比如說當整體死亡人數近逼近新生嬰兒的總數,那麼,出生人口與死亡人口的減增情形,點明的乃是出來人口負成長的變遷趨向,這已然成為一項的發展警訊,如此一來,生死一線牽的變革工程,理應是要同步並進的;連帶地,無論是整體或者十大的死因別,就其性別、年齡、衛教推廣抑或是氣候變化等等所產生的糾葛與拉扯,彰顯出來的是從生病、醫病到病故,也就不只是病患的個別性遭遇,而是有其還原回到死因生態系絡的總體性考察,比如霸王級寒流所招致造成老人心血管疾病和肺炎而來的死亡人數,這使得氣候變遷的催化力量,更宜嚴肅看待對於跨世代與所有年齡層的可能戕害?

最後,十大死因裡包括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慢性肝病以及肝硬化所出現男性死亡率高於女性的性別差異現象,這何嘗不是指涉出來關乎到死亡的預防性介入,這使得從兩性、男性、女性、單性到跨性之死亡性別學的典範建構,宜是要有加以正視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