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政治大學於今年(2017年)的2月修訂所謂的「106年度專任教師員額核給原則」,研擬要依照各學院教師的英語授課能力核給員額,以期使老師兼備高度教育熱忱、卓越研究潛能以及國際化能力。

事實上,早在去年的年初政大校方便發出公文,要求新進的教師每學期須講授一門全英語課程(English Taught Course,簡稱為ETC),而且是不分系所都要全部適用,當時也引發政大教師會發起連署公開反對,只不過,為了因在未來5年內的大量教師離退潮以及審酌政大本身的發展需求,那麼,要如何得以能夠延攬優秀的教師人才,這也成為學校當局的首要工作,如此一來,全英語課程的授課亮點,亦有其嫁接在學校行銷之優勢利基的高教市場區隔所在,就此而言,在這裡的論述真義點就不全然只是聚焦在是否硬性規定該項的全英語教學,而是可以想像或擔心的是日後將會有更多排山倒海般的強制措施,藉以突顯出來政大所想要追求極致的優秀教師陣容以及優質的學生競爭能力,誠然,對的事要如何嫁接在對的手段方法以及對的切入時間點,藉此達到對的共好結果,就此而言,對於政大校方該項的行政霸權抑或是霸凌行徑,就有它綜融以對的必要,這是因為:

首先,倘若是訴諸於全英語課程的任務目標,乃是為了用以高教市場的必要性切割,那麼,全英語課程是否與強化學生的競爭力畫上直接等號,這一點還是有待商榷議論,畢竟,從政大到所有的公私立大學,回應於國際性接軌的專業培力,癥結點就不單單只是全英語教學的有無,而是該項語言工具的運用,能否回應於學校發展性資產而來的整體擘劃,更遑論於台灣高教危機的結構性限制,就此而言,從全英語課程的必然可行到獨立思辨與全人發展的人才養成,若干預期與非預期性的衝擊影響,宜有它嚴肅看待的必要;連帶地,相與衍生出來的命題思辨,這也是所有朝向ETC作為另類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關鍵績效指標)的迷思所在,這其中包括有全英語課程的講述,要如何從新進教師以延伸到資深老師的身先士卒、要如何從強制規定到鼓勵辦理的激勵因素、要如何從單打獨鬥到配套措施的通盤規劃、要如何從一體適用到個別差異的分殊考量以迄於要如何從單一語言到不同國度的多元文化主義?

連帶地,倘若是回歸到以學生為主體的受教權益,那麼,該項全英語的授課方式,就不只是因為擁有博士學位或是國外進修,就直接等同於具備全英語的授課能力,畢竟,英語非為本國籍教師的母語,因此,從學位的攻讀到論文的撰寫,在關涉到聽說讀寫以及信達雅的教與授,又豈止是單純的口語講述,或許,更為務實的變革工程應該是要嚴肅檢視當前高教生態的危機所在,否則,疊床架屋式地徒增所謂的ETC課程,反而會有淪為壓倒駱駝最後一根稻草的可能?就此而言,如何找回新生世代的學習動機、動力與動能,而非只是一味地進行由上而下的威權管控舉措,以此觀之,一種根深蒂固的心靈結構,要如何推動必要的解構、重構與新構,這反而才是策進作為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