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則聞人的悼世消息,背後卻有其緬延不絕的人文意涵亟待追索。

話說旅台半世紀之久的天主教丁松筠神父,在領取台灣身分證的前夕,卻是傳出突然辭世的扼腕消息,這除了臨時改為在追思會上頒發中華民國身分證外,該項國籍證書以及身分證之於資格確認的通過性儀式,背後是有必要擺放在更為深裘的時空環境裡,藉此還原從丁神父到更多丁神父們的論述真義,對此,扣緊西方宗教對台的播教發展歷史,那麼,「宗教」與「福利」兩者產生某種選擇性的親近關係(elective affinity),從而開枝散葉於包括慈善、醫療、教育與文化等等的宗教事工,就此而言,即使,傳頌福音的目的不是為了從事社會福利事業的建置化工程,但是,偶然與悄然的契合關係,卻也舖陳了這二百多年來當代台灣地區可歌可泣的西方宗教福利事工藍圖,無疑地,包括丁神父在內的無私奉獻者,除了見證造物主所恩賜於個人的恩典外,此一上帝的恩寵也同時嘉惠於苦難的福爾摩沙子民。

冀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除了是對於丁神父個人的奉獻精神,申以敬佩之意外,要如何跳脫於神聖領域的世俗專業以及映照於神職身分而來的人群服務工作者,這使得宗教福利及其宗教福利服務的命題思考,就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這是因為:首先,西方宗教的對台佈教史,固然是有它殊勝因素的時空環境背景,但是,包括宗教福利模式的發展經驗及其跨宗教之間的資源共享,在在顯示在這方面的會通與共融,還是需要某種創造性的轉化力量或常規性的機制設計,否則,侷限於藍海策略的我執與壟斷,自然是無助益於讓「宗教」繼續去承載引領社會變遷的轉轍器所在;除此之外,「宗教」與「社會工作」的愛憎糾結,又要如何擺脫『傲慢』與『偏見』而來的長期性模糊關係,對此,作為知識買辦的社工社群,無論是抽象層次的學術抑或是工具範疇的實務,要如何找出用以支持那一本初衷的內在精神,換言之,有形宗教的『信仰』所關照於無形力量的『信念』,這更是社工從業人員探究丁神父們諸多人身典範,所必須要兼具的自我反思;連帶地,無論是宗教組織抑或是以信仰為主體的行善團體,要如何在其高牆深淵的大宅門裡,以思索因應於社會變遷而來的宗教事工或志業的因勢利導作為,就此而言,兩者之間的和合共好,自當是需要『溫暖之心』的宗教慈悲以及『冷靜之腦』的世俗專業,藉此相乘以成就某種的共好。

總之,關於從丁神父到更多丁神父們的延伸性思考,雖然直指的是哲人已遠及其典範在夙昔的無限追思,但是,該項集體的歷史記憶,不單單只是用以彰顯特定人與特定的事蹟,而是要如何為己身找到一種超越自己的奮進力量;連帶地,本土宗教如何嫁接在西方基督宗教的福音事工基礎上,藉以賡續接軌於更為深邃的宗教福利願景上,或許,『海納百川』的包容胸襟,已然是具現在丁神父半世紀以來奉獻台灣的各項事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