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雖然是例行性的官方調查,調查結果的背後卻是有其相與對應的變遷意涵,值得加以深究。

在這一項由行政院主計總處所公布最新的「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顯示出來:扣緊15至64歲的已婚女性人口,這當中職業婦女的人數共計有296.1萬人,占15至64歲女性人口的57.24%,就此而言,頂多只是超過一半的女性勞動參與率,自然是關乎到用以提升女性就業效能的相關提問,畢竟,婚後未中斷工作者固然還占53.09%的居多,但是,因結婚而導致離職的比例卻有將近29.92%的比重,以此觀之,從結婚與否到是否續留職場,就不應該是一種相互切割抑或是對立的零合關係;連帶地,回應於不同年齡世代而來的生命事件與生命歷程,這使得投入職場的該項勞動參與,當有其進一步包括人力資本投資的學生身分、生兒育女的母職角色抑或是提早退休的近老頤養等等的概念內涵,以此觀之,要如何從婚、生、教、養與衛的生命流點以及就學、就業與就養的事件轉折,藉此勾勒當代女性的生活圖像與生命想像,那麼,上述的調查結果,理應是進一步切入深究的啟始點。

其次,目前15至64歲的已婚女性當中,有占42.76%的比重係屬於無工作者(共計有221萬2千人),倘若是深究離職原因的交叉分析,那麼,這其中又以「曾因結婚離職至今一直未工作者」占29.11%最多(計64萬4千人),其次則是「曾因生育(懷孕)離職至今一直未工作者」占18.26%(計40萬4千人),換言之,這兩者合計47.37%的幾近過半理由,皆是來自於婚姻、生育而來的家庭因素,這似乎也點明出來關涉到生產力與勞動力的女性多重人身禁錮,依然還是無法獲得有效的結構性解套,如此一來,相與關聯的策進作為,就不應該只是過度聚焦在諸如生育補助、育兒津貼、公共托育或親子安親照顧,而是要去思忖這些福利措施究竟是誰受益、誰受損與誰受害?顯然,當女性因為婚姻關係而被鑲箝於綁架在家庭主義的牢籠裡,問題的癥結點既不在於薪資工作也不在於無酬勞動,而是一種從經濟自主、人格自主到生命自主的主體意義,有無來自於國家機器的積極性作為與差別性待遇。

誠然,『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不單單只是兩擇一的命題選擇,而是在其婚育而來的中斷就業與二度工作的生命選項當中,是有其從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到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s)、可變成本(prospective costs)、沈沒成本(sunk costs)抑或是外部成本(externality)的綜融性考量,就此而言,成本與代價的責付,理當是要有超越婦女的個體範疇,從而思索從女性自主到家庭守護以迄於社會支持的培力與陪伴,要如何得以一起走過可能的生命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