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文玲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研究所博士生)

根據2017.03.31的媒體報導指出全家便利商店與中華民國快樂學習協會共同針對626個家庭及1477位弱勢孩童進行調查,希望了解當前的親子互動關係,調查顯示:儘管有8成3的家長滿意現在陪伴孩子的方式,但是,卻也有超過八成的小朋友希望家長陪伴他們的時間能夠多一點,同時也有超過九成的家長,常跟小孩子說「等一下」,而父母無心一句「等一下」的話,卻可能成為澆熄小朋友熱情的隱形殺手。對此,本事件宜思考的是父母職能、親子關係及家庭教育對於孩童身心發展、人際關係以及處事態度的可能影響。

首先,針對親子關係的部分,家庭是人類精神與物質生活的重心,而父母擔負的更是孩童社會化的關鍵角色,只是,當前的父母經常是要身兼多職,同時兼顧職場、家庭等不同的角色扮演,以至於造成分身乏術且身心俱疲的角色之間與角色之內的諸多緊張或衝突,因此,當孩子有需要父母陪伴時,父母礙於手中工作無法暫停,迫於無奈只能說「等一下」,這往往和孩子所認知的「等一下」,產生很大的落差,這是因為孩子所推想的「等一下」,可能是只有五分鐘左右的等待時間,而父母心裡所盤算的卻可能是三十分鐘之後才有辦法抽空陪伴,因此,親子之間就會演變成「好了沒?」、「再等一下!」,最後衍生出無謂的親子衝突,就此而言,相對於孩子所可能涉及包括被疏忽、希望被重視等等的心理感受,理當是要從加強親職教育與強化家庭功能切入,藉此提供預防性質的輔導家庭教育策略,以重視親子共融的相處模式。

再則,剖析近年發生幾起社會重大囑目案件,例如去年(2016年)3月當街砍殺3歲女童的「小燈泡」事件,經心理鑑定人陳若璋教授指出,加害人父親長期不鼓勵兒子交友,家庭關係又疏離,以至於造成加害人無法排解需要有人陪伴的心理需求進而發病,對此,自當是有其必要深究瞭解家庭運作功能失靈對於孩童的影響程度,畢竟,當家長忙於生計疏忽了對於孩子的照料,甚至於缺乏照料子女的能力,抑或是家長作息不正常或情緒不佳,進而影響到家庭生活的正常步調,而諸此種種因素是有可能會影響到孩童的人格發展、家庭互動、人際關係、心理機轉以及犯罪風險等;連帶地,為了預防減少犯罪事件的發生與傷害,實有向國人加強宣導鞏固家庭結構觀念的必要。

總之,面對當前台灣家庭功能的多元化及其親子關係的日益複雜化,如俟事件發生後再行檢討家庭的失能情形,這往往都是遺撼不已,因此,要如何減少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須防範於未然以協助孩童感受家庭生活、父母照顧與各類的社交活動,藉此滿足不同的身心需求,於此同時,也應該全面檢視潛藏的兒少保護問題,這方面自當是胥賴更多完備的政策規劃,藉以維護兒少應有的成長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