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文玲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研究所博士生)

 

媒體於2017.03.21報載王童是單親家庭小孩,父親趁小孩睡覺外出補貨,沒想到小孩醒來沒看到父親,赤上半身驚慌下衝出家門找父親,離家走了3公里遠才被發現,反觀之下的新北市汐止區則是只因為老爸覺得兒子穿著不稱頭,發生口角爭執,父親負氣下車,兒子開車見父親背影,一時氣憤將他撞死後逃逸。本事件宜進一步思考行為家庭功能與親職關係等問題及其對於單親家庭安全教養問題的衝擊影響抑或是如何遏止弒親事件的再次發生。

首先,探討家庭功能,家庭是社會化最重要的過程之一,亦是用以凝聚家庭成員情感關係的重要場所,從心理學的角度,個體自出生後所接觸的第一個場域就是家庭,家人關係更是最為重要的核心關係,本案例一乃係單親家庭,與父親兩人相互為命,父子感情極佳,而父親的職業為流動攤販,經常需要在半夜補貨,不得不將孩子獨留一人在家;案例二則是兒子與母親長期在大陸生活,與父親關係疏離,最近才回台灣,卻因穿衣觀點不同而冷血撞死父親,順此論述思考,那麼,對於孩子成長過程,親子相處時間與情感培養的重要性,更是無庸置疑的。

再則,依據Travis Hirschi的家庭依附關係說明,指出:一個人如果對於父母、學校及同儕的依附關係愈深,愈不容易犯罪,其所強調便是個人和社會之間所建立「社會鍵」(social bond)的強度,藉此規範個人遵守社會法律和減少人犯罪的傾向;除此之外,依據Erikson提出「自我認同」之於青少年期的重要性,多少點明出來父親所扮演的「角色模範」,特別是對於男孩社會化過程的關鍵影響。綜理以上,當個體與家庭如有良好的依附關係時,將減少出現無助、攻擊行為、自殺傾向等情形。

另外,探討第一個案例之半夜獨留孩童在家問題,則是突顯單親家庭所經常會呈現諸如經濟不佳、單親家長容易出現沮喪及自殺的現象、單親子女的課業不佳、容易行為偏差以及犯罪率偏高等問題,對此,相關社政單位理應主動了解是否有違反<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之相關規定,父母或監護人對兒童及少年應負保護、教養之責任。對於主管機關及目的事業主管單位,宜積極介入關懷案家心理調適、經濟、居住、子女照顧及教養等問題。最後,從生態系統觀點來看,當家庭的支持網絡越多,所承受的壓力及產生危機的機率越小,因此,不論是單親家庭或親子關係疏離,皆須增強其社會支持網絡、強化家長的親職功能或是增進其自主性,畢竟,預防勝於治療的真義乃是在於如何確切落實家庭教育及其運作功能,藉此讓「家庭」成為孩子們依靠與情感支持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