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近年來,在全球各地所興起的一股「B型企業(Benefit Corporation)」浪潮,倒是有其時代變遷的文明化考察意義。

基本上,所謂的B型企業意指的是社會企業中一種廣義的新經濟體系,其所追求的就不只是單純的社會公益,而是更需要顧及到企業利益的平衡,藉此讓經濟範疇的盈利責任、社會範疇的公益責任以及環境範疇的生態責任,三者能夠同時兼顧,換言之,以企業生存為其首要的獲利、得利與盈利,藉以履行對於公司股東和夥伴員工的應盡基本責任,再則,包括善因行銷、社會行銷抑或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等等的回饋舉措,多少是有將『經濟人』以提升至『社會人』或『文化人』的視野胸襟,藉以表述取之於社會且更用之於社會的賡續作為所在;連帶地,訴諸於綠色消費或是公平交易的生態環境境界,更是彰顯進一步地擴及到『環保人』乃甚至於『地球人』的另類全人關懷!

事實上,標舉B型企業的理想圖像,其所直指的核心概念還是在於如何擺脫匱乏、不足的偏安心態,也就是說,無論是商業部門或是非營利組織,係以先追『有』再求『穩』為其不二的生存法則,就此而言,從合理的利潤到榨取的暴利以及扣緊感動行銷而來的善款資源匯集,指陳出來的是擺盪在營利與福利之間,還是圖謀利己的紅海策略或是版圖不斷擴充的打天下謀略,因此,包括營利性質的B型企業組織以及公益導向的B型非營利組織,理當是要在組織運作的框架認知基模上,進行解構、重構與新構的變革工程,比如:B型企業組織不但是要做出好的商品、好好善待員工,也要友善土地,藉以達到公司獲利賺錢的同時,世界也相對變好的共贏目的,至於,B型的非營利組織則是在專注於使命自主、財務自主與專業自主的任務目標上,如何進一步引領社會的良性變遷,特別是如何得以擺脫從官能刺激、感動行銷到資源集中效應的愛心盲從行為。

冀此,用以檢視涵蓋公司治理、員工照顧、友善環境、社區經營和對客戶影響力等五大面向之B型企業評估的考察意義,旨在於一種危機與風險的內部控管機制是否有效建置和穩健運作,就此而言,揭示「利他、利己、利社會」與「你好、我好、你我共好」的人文素養或公民德行,那麼,從B型的企業組織到B型的非營利組織,理當都是要一體適用於評分認證的天平上;連帶地,除卻從個人到企業的社會責任,政府以及非營利組織各自所應該履行的社會責任,有無進一步地建置以成為一種包括從自然法到法人、從公部門到民間單位以迄於從營利企業到公益團體之多元共好責任的關係網絡,這也是檢視台灣一地公民社會成熟與否的重要觀測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