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女
(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學位學程研究生)

 

依據臺灣人口變遷的歷史脈絡看來,國民政府於1949年從中國遷臺之際,約有200萬人跟隨遷臺定居,這是臺灣社會有史以來最大數量的人口社會增加,之後,每年人口自然成長約有30萬人,也就是所謂的戰後嬰兒潮(baby boomers),持續長達約有20年之久,而近10年來每年的人口自然增加已下降到約5萬人左右。在經濟學上,因為勞動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上升的人口紅利伴是隨著經濟成長效應,但是,依據國發會於2016年發布「人口推估2016年至2061年」報告,15到64歲青壯年人口(經濟勞動力人口)已於2015年達到最高峰,之後便逐年減少並朝向高齡化發展,致使65歲以上老年人口於今年(2017年)二月正式超越幼年人口,再則,又因為婦女生育率的長期下降,臺灣人口零成長時間點預估是會出現在2025年之際,屆時,經濟發展也將進入衰退期,人口結構問題著實成了一項國家安全議題,因此,當前面臨最大的人口問題便是如何有效提高婦女生育率以增加人口數和延緩人口老化。

當國家政策的主體對象是「人」時,人口的組成、素質、分布、發展及遷徙都關係到國家的發展與社會福祉,人口變遷快速,從高度成長階段轉型到低度成長階段;從增加到減少;從量變到質變以及從人口數改變所帶動諸多結構性變遷及其僅僅30年時間所產生的人口轉型,導致諸多的政策必須與時俱變,以進行必要性的調整,例如,1960年代頒布「臺灣地區家庭計畫實施辦法」、「中華民國人口政策綱領」係以倡導最多不生超過三個的『五三口號』;以及1970年代的『兩個孩子恰恰好』都是處於加強人口教育與節制生育來緩和人口成長的階段,至於,1990年代便是思考要如何加強落實優生保健、全民健康保險與老人福利政策,藉以提昇人口素質為其目標;再則,自2000年以降,因為2003年臺灣已進入超低生育率階段,2005年便開始以『兩個孩子不嫌少,三個孩子更熱鬧』作為鼓勵生育口號,直到2008年以後,政府更是致力於育嬰假、育兒津貼等各項有人口意義的福利措施,藉此鼓勵生育並以『孩子是我們最好的傳家寶』作為口號,以鼓勵適齡婚育而不婚不生的年輕人結婚生子,藉以紓解少子女化的人口問題。

綜上所述,政府在每個人口變遷的轉折階段,想方設法地制定當時適宜的人口政策,期待能夠有效解決相關的人口問題,但是,從這樣的歷程看來,似乎還是力有未逮,計畫總趕不上變化,這是因為:生育率的下滑,並不是單一因素所造成的,特別是會受到社會觀感與傳統文化的影響,根據調查顯示有近96%的生育仍是在婚姻內發生,因此,「結婚生子」仍是最受親友祝福與社會認可的方式,對此,提高生育率一事,是否要回歸到鼓勵適婚年齡人口的願意結婚與生育?不過,總的來說,更是要回歸到以家為本位的根本性解套。

然而,人口數的增加是懷胎十個月便可以生出來的,人口結構的成長卻是非一夕之間即可有效改變的,這是需要假以時日才能見績效,因此,在目前人口結構下,延緩人口老化以增加經濟勞動力成為主要的對應之策,誠然,戰後嬰兒潮(1950-1970年間)的近600萬人口就在近年進入老年人口(65歲)的階段,但是,從各方面的條件看來退休之後的生活及健康狀況,又與早期農業時代老年人口的老弱病衰大大不同,至於,如何鼓勵這一群中高年齡的待退或退休人口,面對提升生命價值之際,選擇二度就業或另是創造人生事業第二高峰,藉此接軌於經濟生產力和社會生命力的延續,這也是政府當下應該要予以重視的變遷議題。

總之,臺灣的生育率在過去半世紀以來從最高點演變到谷底,衝擊力道之大,不難想像,特別是此刻人口老化速度之快,更是不相上下,而面對低出生率與低死亡率的人口轉型之際,該是要以國家安全的層級來嚴肅以對,理應是要採取務實且有效的政策,不應該只是一味地逕至撒錢買票且便宜行事的政策性福利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