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近日來,針對日本核災地區的生產食品是否解禁進口台灣而引發諸多的爭議,乃甚至於演變成為某種的社會性對立,這也使得關涉到核災食品的進口與否,就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基本上,源自於從地震、海嘯到福島核災所引發的「311複合性災變」,這使得所謂的福島核災食品,就不單單只是淪為某種的嫌惡物,而是該項人人自危且避之唯恐不及的輻射成分產物,已然是蛻變成為某種政治經濟考量的交換籌碼,這也部分說明了近期內密集舉辨食品輸台的公聽會,之所以會造成那麼大的爭議風波,無論是就其時間點、切入時機和論述說貼,在在都有它值得商榷議論之處,與此同時,訴諸於一種理想言談情境的溝通情境(ideal speech situation),更彷如鏡花水月般地成為了一種後現代的虛幻景象。冀此,無疑地,在這裡的思忖真義乃是用以指陳出來:長期以來,台灣地區欠缺一種理性對話的社會參與機制,如此一來,核災食品當僅是作為某種的代罪羔羊,背後的政治性交易和權謀式利得等等的潘朵拉盒子,這才是議題現象的聚焦所在。

再則,即使是範定在工具性範疇的技術操弄,那麼,核災地區食品之於台灣社會的考察意義,就不只是一項開放與否的二分對決,而是此一連續性關係的發展歷程,是否要有更為縝密的論述思辨,這其中包括有:從資訊的不透明到非對稱性以迄於專業性解讀;從食品到加工產品抑或是其它;從公開銷售到特定用途的禁制;從限縮於核災福島一地到跨區地域之間以迄於整個日本的全面性檢視;從全部嚴禁到有條件開放以迄於全面鬆綁的通盤性關照;從高於日本標準、和世界標準同步以迄於較鬆標準的分級性審視;從選前的在野黨堅持到選後執政當家之改弦易轍的政治責信;從意識形態對峙的權謀考量到民眾人身安危的不可退讓;從中央政府的開放定調到地方政府的自救阻擋;以及從核災食品的政治化籌碼到其它替代產品的社會代價,對此,從選前到選後、從在野到執政以及從公民社會到民主政治,某種的斷裂性和無法共好性,造就了一個台灣但卻是彼此相互殘殺乃甚至於互相毀滅的撕裂與對立,就此而言,癥結點就不全然只是在於採行什麼樣的參數指標或門檻條件,藉此來為核災食品的進口,進行某種的解套,而是關乎到公共事務、公共論述以及公共議決的公共參與機制設計,並未確切落實在台灣社會?

總之,日本核災食品輸台一事,所牽涉到盡是政治、外交、經濟、社會、文化、衛福、勞動、中央與地方等等利益或利害共生關係(stakeholders)的分殊拉扯,就此而言,所謂的『髮夾彎』一詞,其所指涉出來的就不僅止於某黨某人的見風轉舵,而是該項的有所選擇性,因為欠缺中長期時空脈絡的檢視考察,以至於,『髮夾彎』已然成為某種隱含社會知覺或問題歸因的認知基模,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