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倉效應(Silo Effect)
穀倉效應是由美國金融時報的執行主編Gillian Tett(吉蓮‧邰蒂),於2016年的著作<穀倉效應>一書中首度提出,對此,Tett發現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的原因,乃是因為現代金融體系的過度分工,企業內部缺少溝通,再加上部門間各自為政,只有垂直的指揮系統,並沒有水平的協同機制,就像一座座高聳封閉的穀倉(silo),各自擁有獨立的進出系統,但是,彼此之間缺少溝通和互動,在這種情況底下,各部門間未能建立共識而無法和諧運作,進而造成狹隘視野和部落主義,以至於高層無法綜觀全局而做出狹隘的決策,導致企業走向衰敗。
<穀倉效應>一書中提出五種啟示以減少穀倉的危害:(一)大型組織不妨讓團隊界線保持靈活彈性,藉由特定區域與活動以讓不同部分彼此激盪、合作,或是透過空間設計以讓人員不期而遇;(二)組織必須反思薪資與獎勵機制,當人員的報酬完全取決於團隊表現,不同團隊又彼此內鬥,也就難以互相合作,且無論公司花多少錢舉辦聯合活動或採取開放式辦公空間都用處不大;(三)資訊的流通至關重要,以創造出人人樂於分享與解讀資訊的內部文化,並讓各種解讀被聽到;(四)有時該要重新想像另一套的分類系統,甚至加以實驗;(五)不妨靠科技挑戰穀倉,電腦的好處是沒有根深蒂固的心理偏見,我們得以用不同方式替資料重新分類,測試不同的資料分法。
資料來源:吉蓮‧邰蒂(2016)。<穀倉效應:為什麼分工反而造成個人失去競爭力、企業崩壞、政府無能、經濟失控?>。台北: 三采文化。
延伸概念:本位主義、部落主義、破壞式創新
(本則小百科由貓頭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