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根據某家資產管理公布最新兩岸三地投資人的退休意向調查結果,結果發現兩岸三地投資人平均理想退休金額都超過新台幣1,700萬元,這其中的台灣投資人認為該有新台幣1,712萬元,才能安心退休,對此,關乎到退休一事所涉及到經濟風險的規避機制,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基本上,從工作歷程而來之理財投資及其退休之後的經濟風險控管,點明出來該項的規避機制,理當是一種連續累積和隱含著某種不確定性的演變進程,比如說:兩岸三地投資人所期待新台幣1,700萬元的退休金額,倘若是拉長到為期40年的工作時間,那麼,想要存到新台幣1,000萬元總額的退休金,每月至少要存新台幣2.1萬元,至於,若是想存到新台幣1,700萬元的退休金,每月存款金額更是需要拉高到新台幣3.5萬元,只不過,這樣的設算公式,終究要面臨到40 年下來的工作時間,究竟還會有那些的干擾變數,比如生、死、老、殘、傷與疾,以至於讓單一的生命事件(life event),產生摧枯拉朽的毀滅影響;連帶地,即使是一路平順以相迎不同轉折的生命週期(life cycle),但是,是否汲汲營營於家中老小各項開銷的基本需求滿足,以至於到了屆齡即退之際,主要還是要依附既存職業年金的制度性保障。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點明出來從該項平均理想的退休金額及其所要抗衡的年金貧窮問題(pension poverty),背後所糾結的會是不同風險機率的生命歷程,就此而言,對賭的就不是個別下場的境遇良窳,而是一套多層次或多支柱的經濟安全保障體系,是否建置完備和穩健運作,藉此提供停損設置的保障效果。

事實上,該項平均的理想退休金額,隱含的是從主觀知覺到客觀指標;從長者個人、夫婦同代到多代家庭;從需求滿足到風險規避;從日常生計、健康維護、醫療復健、人際社交到居住養老;以及從最低、最高到最適的生活水準等等不同的概念內涵,就此而言,關涉到從職場離退一事,就不單單只是限縮在物質範疇的資財能力,而是要從退休基模本身的認知結構切入,藉以檢視相迎於最後一哩或最後一役的人生功課,相與對應的心靈結構是否已然內化成熟?誠然,扣緊理想退休金額的務實考量,屆齡退休之際,究竟會有多少人和妳共同分享該筆退休金?至於,倘若是不夠花費的話,又會有多少人願意或者有能力去支付開銷不足的差額缺口?准此,回應於生育模式、家庭組成、生理條件、職業年金、社經水準、社會資本抑或是人文區位,突顯出來的是退休一事,就不只是侷限於多少存款金額的可支配性所得,而是指涉一種全人、全家、全程的連續照顧歷程。

總之,從規劃理想的退休金額而來的反省課題,這何嘗不是提點我們:年輕時,我們是用健康來追求成就,但是,年紀稍大時,所擁有的成就卻是喚不回來身體的健康,特別是當下所擁有成名立萬的一切,這已然只是再平凡不過的健康、平安和做妳自己!